如何走在疫情之前?(馬仲儀)

如何走在疫情之前?(馬仲儀)

近日政府喜以街頭賣藝人,流動到不同地點busking的形式,天天封鎖不同區域。雖然封區以檢測新冠肺炎為名,但各警員、政府官員和特首提供的娛樂無窮,令人看得搖頭苦笑。初時,以區內有多幢大廈出現群組疫情為準則,封鎖社區,這當然找到一些染疫人士。其後,改以封鎖部份大廈,那些被封鎖的不是剛進行了強制檢測,就是只得一、兩宗個案,根本未有群組爆發迹象,這當然沒有收穫。然後,食衞局局長提政府行動,走在疫情前面,這令我起了疑問:究竟檢測的目的是甚麼?封鎖社區的目的是甚麼?如何走在疫情之前?

不以病徵為由,檢測大量群眾,當然是為了找出無徵狀者,防止疫情擴散,但亦應該針對高危人士,例如出現集體感染的大廈和場所內,居住或工作的人。現在被強制的大廈只有一宗不明個案,或驗出病毒污水,而在封鎖時短暫出現該處的人士亦被強檢,當然成效甚低,讓人覺得勞民傷財。另一方面,要整幢樓宇的市民進行檢測,是否只能用大型反罪案行動形式,封鎖、拍門、票控,甚至恐嚇破門來進行呢?現時,市民已較接受病毒檢測,只是偶爾找不到合適的時間,所以檢測人員於整日或一天不同時段駐守大堂便可。

浪費公帑 犧牲市民自由

為何政府和某些建制人士那麼迷信檢測呢?這因為他們除了盡量找出和隔離無徵狀染疫人士外,根本沒有其他方法控制病毒傳播:不能根治病毒污染樓宇環境,藥石亂投叫停晚市堂食和學校課堂,關閉美容院和健身中心,卻讓多個地盤群組爆發,繼而傳播到社區。浪費了不少公帑,犧牲了市民的自由、權利和經濟活動,換來的是疫情膠着,那如何走在疫情之前呢?

改善多層樓宇,尤其是劏房戶和三無大廈的喉管問題,才能避免疫情再發展下去。2003年沙士後,世衞調查確認,淘大E 座的大爆發,由多個環境因素構成,不少排污喉管有破損或曾被改動是其中一個原因。測量師、前立會議員姚松炎和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伍美琴早前接受《立場》訪問指出,在沙士疫情後當局未有認真跟進,加強對違法改動喉管的規管,令這繼續成為今次疫情的傳播病毒媒介。月來多宗大廈爆發,屋宇署沒有提出改善喉管辦法,也未見大規模巡查,恐怕這會不斷發生。

替大部份高危人士接種疫苗,是另一個能否走在疫情之前的關鍵。疫苗接種計劃可能在農曆新年後推行,比起鄰近的新加坡確實遲了不少,更令人擔心的是,市民接種疫苗意欲不高。推銷疫苗初期,政府偏重國產科興滅活疫苗,亦給市民不能選擇的錯覺,惹來反感。其後,科興遲遲未交出第三期研究報告,令疫苗專家小組暫時未能批准緊急應用,更令市民信心大減。近日建制和愛國人士,轉為推銷另一隻國產滅活疫苗,眾人忽然以專家自居,就疫苗效用到批核疫苗的準則,發表多番偉論,更有向專家小組施壓之意。這些鬧劇令市民覺得政治凌駕於專業之上,質疑政府推行的公共衞生政策。

政府以「同心抗疫」作口號,但壓制抗疫醫護;推行政策時,把中央領導看法和政治考慮放於香港人的利益和科學之上;多項防疫措施擾民有餘,效用不足,明顯缺乏關懷市民大眾之意。試問香港如何能走在疫情之前?

馬仲儀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