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突襲封區屢創零確診「佳績」,根據政府公佈的封區準則,其中一項是樓宇污水樣本是否存在武肺病毒。本報發現,過去10日被強檢的61座「污水樓」均無新確診個案,反而同一街區有最近出院的康復者。有專家指康復期的患者,較染病時有更大可能在糞便中排出病毒,污水內的病毒隨時來自康復者。有區議員指街區公家渠樣本驗到陽性,區內十多座大廈即「攬炒」,是勞民傷財。食衞局則堅持措施有用,無意悔改。
政府早前宣佈放寬強制檢測門檻,全港任何大廈只要有污水樣本呈陽性,大廈居民須接受強檢。自今年1月26日起,政府以污水樣本檢測結果呈陽性為由,先後要求61座大廈的居民強檢,這批大廈分別來自土瓜灣、紅磡、深水埗、旺角及黃埔,而且全部均屬同一街區、即沒有馬路分隔,前後或左右相連的大廈。其中除了紅磡的11座以外,其他都不位於任何指定區域。
污水檢測由政府及港大團隊聯合進行,去年12月在彩雲二邨首次發現未有確診個案的大廈的污水呈陽性,結果在強檢下找到10宗個案。污水檢測起初以大廈為單位,不過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上周向立法會表示,隨油尖旺、深水埗等舊區個案增多,政府調整計劃,「集中力量在這些舊區內的街區進行污水檢測,找出病毒監測結果呈陽性的街區範圍」。
換言之,政府已將檢測單位由「大廈」改為「街區」,檢測的樣本只能反映該街區情況,而無法證明個別大廈的污水情況,做法與政府對公眾聲稱「大廈污水樣本呈陽性須強檢」的門檻不符。政府回覆《明報》時亦承認,現時是只要一個街區污水樣本驗出陽性,全個街區的所有大廈都要強檢,但卻從未向公眾交代門檻已降低。
記者翻查確診患者資料,發現覆蓋這61座大廈的五個街區,全部都有曾經確診、但已出院的居民,而且出院時間均在被勒令強檢前的兩星期內。以1月27日被指污水樣本呈陽性的紅磡必嘉圍為例,介乎必嘉街、機利士南路、溫思勞街及老龍坑街的11座大廈全部要強檢,不過這11座大廈共有12名確診居民先後在1月15日至1月23日出院,即距離污水檢測僅4至12日。
指定區域以外的深水埗基隆街、大南街街區,同樣有11座大廈在1月30日被指污水呈陽性,該區有一位居民在1月28日出院,與污水檢測僅距兩日;土瓜灣、旺角及黃埔的受影響大廈,亦有類似情況。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這61幢大廈在強檢後,均無發現新確診個案。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認為,污水檢測的敏感度不高,亦存有滯後,「陽性唔代表有個案,陰性亦唔代表冇」,整體的效益不高。病人確診時會在上呼吸道找到病毒,但在糞便中就未必會有,反而康復期患者的糞便帶病毒的機會更高,時間可持續幾星期至十幾個星期不等。若街區曾有個案,喉管內亦可能會有殘餘核酸,「如果嗰個block本身曾有個案,咁其實唔使驗都知(污水)會係陽性,但唔代表會搵到個案」。
梁形容政府以街區為單位驗污水是要「撒大個網」,認為如果在沒有任何其他線索情況下,以此為提示屬「無可厚非」,但要作為封區等更嚴厲手段的標準,「就要再諗諗喇」。
油尖旺區議會副主席余德寶質疑,政府人員在區內的公眾排污渠抽樣,檢測結果難以準確反映個別大廈情況。政府降低強檢門檻而未有向公眾解釋,政策朝令夕改及雜亂無章,既然有專家指污水檢測的結果滯後,準確度不足,政府應立即檢討,停止現時不斷強檢的擾民做法。
環保署及食衞局聯合回覆本報時承認,現時在舊區的污水檢測不再以個別大廈為基礎,因舊區大廈較矮而數目多,以街區為基礎可以覆蓋區內數百至千計人口,可更快找出隱形患者。政府自去年12月28日至今年1月27日曾因污水檢測發出15次強檢令,共找出40宗個案,有一定成效。當局未有正面回應出院患者會否導致污水呈陽性的問題,僅稱強檢時會考慮當中有否出院康復者,反而在2月10日前更頻密作限制及檢測宣告,無意停用現時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