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酒好飲啲? - 畢明

貴酒好飲啲? - 畢明

今時今日有一個重要的單位叫”screen time”,手機的設定裏有此項,統計你一天花多少時間看手機屏幕,還可細分總screen time在不同apps的分佈。有沒有電子上癮、有沒有沈溺,一目了然。

其實單計手機一個屏幕還不夠,其他電子產品如ipad、桌上/手提電腦、電視,各自都是一個屏幕,我們一天screen time之總和,隨時佔去我們清醒時的絕大部分光陰。

我的屏幕時間,不少花在YouTube上,用來工作、research、求知、學習、娛樂、消閒,YouTube上我收看的包括《Vox》,Vox Media旗下的頻道。

專做”explanatory journalism"的Vox,有條短片叫:”Expensive wine is for suckers”。「昂貴的酒是給易騙的懵炳喝的」,你以為呢?

短片開首,選來三瓶以相同葡萄、都是cabernet sauvignon釀造,但售價不同的酒,「解釋為本」的媒體,以盲品做實驗,問分別定價$8、$14、$43美金的酒,最便宜的是否比最貴的好喝5倍。

結果,參與實驗的人超過一半都能猜出哪一瓶酒最貴,但不代表他們更喜歡/更享受它,從評分看,最平和最貴的酒,得分相若。

看到這裏我的反應是,「等等,同一葡萄品種是個太粗疏的公因數吧」。同品種,但不同風土氣候所出、葡萄藤年齡各異、品質已可差天地;再看年份、釀酒師的方法、技藝和風格之別,怎能就此相比?真是apple to apple就算嗎?參與盲品的,更只得19個Vox公司的同事……

節目順勢連接到一個大規模的正統學術研究,由6名包括來自耶魯及加州大學的學者進行之實驗,題為《Do more expensive wines taste better?》,對超過六千人進行實驗,發現:「除非是受過葡萄酒訓練的人,否則普羅大眾並不喜歡貴價酒的味道,認為並不好喝,他們享受喝便宜酒稍多於貴價酒」。

他們再舉另一個研究報告,指負責判定葡萄酒優劣的品酒評判,在不同的大賽中,時常自相矛盾。同一瓶酒,在這個比賽可獲得最高評價,在另一個成為全場最差,而且不單評審之間意見兩極,同一個評判對同一瓶酒,都可以一時一樣。

關鍵,短片說在於品酒大賽不是每次都盲品進行,評判品評時,有時能見到酒莊的名字、知道價錢。原來人體的構造,腦部極難避免會自動把貴酒視為好酒。

澳洲有個頗著名的實驗,把同一瓶酒寫上了三個不同價錢給人品試,$53、$16和$6,結果最貴的一瓶「順利」成為最佳、最便宜的成功墊底。明明是同一瓶酒,研究人員甚至刻意把標價最貴的一瓶,加入了「酒石酸」,令它最難喝,但價錢還是決定了高低,”the price-tag overwhelmed their own taste buds”。

曾經,有科學家給實驗對象喝價值$90和$10美金的酒,並在他們品酒時掃瞄他們的腦袋,結果發現在喝貴酒時,人腦一個與美好氣味相關的區域,反應特別活躍,只要他們知道酒貴,腦部自動對號入座自hi。

事實是,呃你咋,$90和$10的都是同一瓶酒,唯一分別,是被告知的價錢。貴,就好喝,很搵笨。名畫拍賣,作品拿出來時,一片靜寂,天價投得,如雷掌聲。掌聲歸於price tag,人類的審美價值觀扭曲得真失敗。

影片的結論:貴酒或真的氣味俱佳,只要你知道它們昂貴;酒評人的推介,對於不懂酒的人,未必合適。

我的結論:這些explanatory journalism影片,有點片面,未能盡信。片中的研究和發現是真的,太多人確有「貴便盲讚病」,而且越貴越好。DRC像好喝到天上人間,corked了都喝得如痴如醉,明明假酒都欲仙欲死,我見過,我真係見過。毫無判斷力的舌尖, 一街都係。

但品鑑葡萄酒是acquired taste,要經磨練和修養始可得。品酒評判wine judge評價各異很正常。就像電影評審,風格口味因人而異不稀奇;同一年份相同酒莊的酒,不同時候喝,表現的確可以不同,蓋因酒有生命、狀態,不一定代表評審標準飄忽。

不如問為甚麼便宜酒易得庶民歡心?因為平價酒常常都較多residual sugar,糖份令人產可口討好的錯覺。釀酒的其中一個過程,是酵母會把葡萄本身的糖份發酵成酒精,為了慳水慳力和遮掩瑕疵,低質酒會保留一些糖份不讓其全部發酵,這樣無知天真的大眾味蕾,便誤把甜味錯作香饒,被騙了。

如果不懂酒,Expensive wine is for suckers,cheap wines都係,多長知識常識永遠冇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