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白人生 - 杜杜

填白人生 - 杜杜

「我的看法是,希治閣先生,你以反文學而又純電影的方式進行創作。虛無對你有磁性的吸引。你視虛無為挑戰。空洞的電影院,你一定要將它填滿觀眾。銀幕上有的只是一片空白,你也身不由己地要去把它填滿。你的出發點不是內容而是形式。電影,對你來說,是個容器,將各種電影創作意念裝得滿滿的;又或者,借用你自己的說法,注滿了情緒。」

以上是杜魯福在一九六二年馬拉松訪問希治閣之後作出的結論,如果借用來解釋人類的行為,也無不可。吸煙酗酒的人不能停止吸煙喝酒,賭徒賭得傾家蕩產也依舊無法自拔,愛書的人源源不絕地將天涯海角的書郵購收藏,唐爵凡尼只要看到了穿裙子的物體,不論肥瘦高矮,盡皆網羅。為甚麼?一言以蔽之:填補空白的人生。有位酒徒的妻子曾經告訴我:「你要明白,在他心目中,酒就是他最好的朋友。有了酒,他便變得溫柔可愛。離了酒,他甚麼也不是。」電影明星李察波頓在一次接受訪問時談及自己的酗酒:「每一天都是個無法闖過的難關。我不用轉身,因為我知道它永遠貼近站在我的背後。」它是甚麼?李察波頓沒有說明,也毋須說明。智力中等或以上的成年人,都曾經認識過「它」的顏面。

吃之所以是一個受歡迎的題目,是因為它也是一項最基本的填充,循環不息,周而復始,永遠新鮮。法國的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在「存在與虛無」中這樣說:「人類最基本的傾向就是要去填滿。我們在青春期和成年期都發現這種傾向;我們一生中大部分的時光是在填洞,充實虛谷。小嬰最初把手指放在嘴裏,他是試圖堵住他臉上的洞。……食物是塞住嘴的填料,吃,尤其是填充。」接下來沙特便說到性慾。他的理論或許有點怪怪的,卻一點也不創新。咱們的孔子不是老早就說明白了:「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每次看到了五光十色的視頻,便驚覺人生的空虛是多麼的無邊無盡,要借助各種憂傷、喜樂、憤怒的情緒,各種各樣繽紛的意見解釋,各種有趣的,悅目的,美味的事物去填補。這許多視頻的確能夠帶來即時的滿足,但是這許多一連串的滿足很快便會因為慣性而變得乏味,甚至化成了空虛的一部分。

法國聖哲西蒙慧爾說:「所有填補空虛的活動都是罪。」如是觀之,人生的一切活動無一不是罪過。人生面對的空虛是那麼的巨大,引起驚怖,因此人類為了逃避這空虛或嘗試填補這空虛的時候,往往會說違心之論,做有乖道德的事情。真的智者勇者,願意面對這空白,願意去沉思,而不願去追求那虛假短暫的填充事物。至於普通人,起碼也得學會節制,不可過份追求,沉迷其中。找一個時間,靜下來,看一看「它」的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