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廿六日大公報有篇「笑位」緊湊的評論,首先自誇「協商選特首」是「民心所向的『及時雨』」,接着卻長他人志氣,承認「2019年的區議會選舉中,攬炒派爭奪了百分之八十五的議席」,末了說「近年來香港社會的動盪不安、政治混亂,歸根結底是一小撮攬炒派興風作浪。」
這幾句話按正常邏輯,你可能笑到有腹肌:既然協商特首是「民心所向」,社會動盪源自「一小撮人」,怎麼一小撮人又能爭取85%議席呢?你覺得邏輯混亂的屁話,在共產黨辯證邏輯下都是「常理」。不管是大公報評論,抑或警察用「毅進制」計遊行人數、共產黨收集撐「國安法」簽名,以及大抓捕「35+」參與者,背後都有「質量律」作理論根據。
黑格爾在《小邏輯》說事物變化有兩種形式,一是「量變」(Veränderung des Quantums),一是「質變」(Veränderung der Qualität),前者漸變而隱微,後者突變而明顯,最要緊的道理是「量變造成質變」。黑格爾舉了些例子說明:驢子輕快地拖着東西前行,農夫一斤斤加重負荷,驢子就受不住而倒下;你一點點增加花費,有天會破產;國家一畝畝喪失領土,最後會瓦解。這就是「量變造成質變」——看到這裏,你該明白「35+」如何大大敲響警鐘吧?
本來這是阿媽係女人的道理,但共產黨卻悟出「爭取多數,打擊少數」的戰術。艾思奇在《辯證唯物主義講課提綱》說:「在解決有關量的問題的時候,不要忘記它是一定的質的基礎上的量,否則量的把握沒有意義。」這句拙劣中文無非表達:計人數不是算術問題,是質量問題,要聯合次要敵人,使自己佔「多數」,只有屬於「敵我矛盾」(此乃質)的量,才能算作「少數」加以打擊,絕不能「打擊一大片」。
中共通過「毅進制」和灌水聯署,製造有利己方的數字,並非單單為了「洗腦」,更深層的原因,是實踐百年來行之有效的質量律,維持「辯證大法」良好運作。如果黑格爾辯證法是九陰真經,馬克思及其徒孫就是逆練九陰真經。看過射鵰英雄傳的都知道,逆練真經的老毒物,曾幾何時真是天下無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