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槍械、買兇殺人和兒童色情,提到「暗網」(Dark Web)的時候,是不是只會讓你聯想起這些形形色色的罪案呢?
相對於大部份可以用Google搜尋引擎找到、用一般的瀏覽器就能訪問的表網絡(Surface Web),暗網指需要使用特定的瀏覽器,才能登陸的特定洋葱區域,即字尾是「.onion」的網站。當中暗網背後的「洋葱路由」技術,本來是一套美國海軍人員在九十年代開發的流量暱名化技術,目的是為了保護軍方通訊的隱密性,後來才以自由軟體授權的方式,並公開了原始碼,被軍方以外的民間人員廣泛應用。
這套技術原本是中性的,但近年暗網在媒體描繪的形象,屢屢與網路犯罪掛鈎。原因離不開暗網高度的隱密性,加諸虛擬貨幣如Bitcoin的流行,在這幾年被不法分子看中暗網的潛力,在暗網上經營不少非法生意勾當。然而,犯罪就是暗網的全部嗎?上暗網的人都是不法分子嗎?


與表網絡一樣,暗網也有像facebook和Instagram等社交平台,比較出名的就有Blackbook、Torbook和Galaxy等網站,功能和用途無異於表網絡上的社交平台。若曾經用過暗網,都會體驗到暗網不如瀏覽表網絡般順暢,許多時候跑一張圖都要耗上半分鐘,猶如早年時56k年代的體驗。為甚麼上暗網這麼麻煩,網速這麼緩慢,仍然有人大費周章要使用暗網的社交平台呢?答案並不令人意外,就是高度的私隱,以及高度的言論自由。
Robert W Gehl是猶他大學的副教授,長年關注社交網絡的生態,並曾在2018年推出以探索暗網社交網絡的專書《Weaving the Dark Web》。他在2015年的文章〈Socializing the Dark Web〉中,訪問了暗網社交平台Galaxy的站長,一位化名為「Lameth」的男性。問到為甚麼有人會大費周章,使用暗網社交平台時,Lameth回答只要有人的地方,自然就會有交流的需要,暗網也不例外,自然也需要一個互相交流的平台。
作為站長,Lameth進一步地說到,包括該站的成員,許多暗網使用者本身並非犯罪分子,而只是重視私隱和言論自由的人。他說我們不會希望政府和大財團,闖進家門翻箱倒櫃地翻遍你全屋,而這就等於表網路,現今網路的現狀。現在人們於表網路的一舉一動,都在政府和大財團的監控下無所遁形,已經沒有隱私和自由可言,而暗網就是防止這種監控的工具。
Lameth更指出,暗網容許同性戀者安全地與人交流;極權下的異見者,亦能通過暗網發表異議言論,以說明暗網能用作保衞自由的潛力。來到近年,各大媒體如《紐約時報》、BBC和VICE等傳媒,都在暗網上推出新聞鏡像網站,足見暗網的影響力也在與日俱增。


時間回到十年前,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裏的埃及人民、記者和異見者,就在國家實施網禁之際,使用暗網技術將國內的形勢帶給全世界知道。2013年逃至香港的斯諾登,同樣是通過暗網技術與外界交流。換言之在歷史上,暗網已經多次扮演過保衞自由的角色。
早前WhatsApp修改私隱條款,引致大量用家刪除WhatsApp及facebook,紛紛轉用其他的社交平台和通訊服務商,但隨即也引起部份人反思,萬一轉投的這些平台有天坐大,會否像今天一樣再次出賣用家呢?轉用其他平台,似乎也不是個一勞永逸的方法。而在一個總統會被社交平台集體封殺;科技大企業出賣用戶私隱;敏感資訊網站被下架處理,種種迹象都在在地反映,似乎表網絡在保護私隱和言論自由道路上,已經漸趨凶險。
當我們關心通訊私隱,而轉用Signal和MeWe;當我們關心交易私隱而入手Bitcoin等虛擬貨幣;但當我們關心的,是一整個網絡私隱和自由時,會不會有一天,暗網也會成為主流呢?比起法外之地的刻板印象,你又會否對暗網稍微改觀呢?

撰文:林京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