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台灣家●台灣做生意定價的迷思?

有個台灣家●台灣做生意定價的迷思?

「在這邊做設計生意的,真的不知道怎樣是貴是便宜?」一位剛移民來台灣的香港設計師朋友跟我們吐苦水。

香港人來到台灣做生意或生活,一開始的時候總是習慣把台幣折換成港元去計算,但日子久了,卻發覺其實這個換算意義不大,尤其是在我們賺台幣的時候,把台幣除四後變成港元,立馬覺得沮喪!

常常遇到不少在台灣做生意的香港朋友,都不知道怎樣在台灣市場定價才算合理?用香港的價錢去定價,又擔心台灣人根本不會買單,用台灣行情貼近市價,又覺得像是在白做白忙。

譬喻說在台灣做餐廳生意定價的時候,看着旁邊賣台灣傳統小吃的餐點,一個便當台幣八、九十元,有菜有肉有飯。就是當我們在計數的時候,燈油火蠟、人工舖租、食材等,我們有膽量把一個餐點定價在台幣二、三百元,甚至更高的價錢嗎?

越賣越平 不能長期作戰

我們看到最多的常態,就是最後慢慢也傾向把餐點變成大眾化,一切從簡,希望用一個吸引的價錢在市場有競爭力,不要讓台灣人覺得貴,也當然更不敢比香港的價錢貴,最後有不少港人餐廳的定價就落在越賣越平的惡性循環中,但最後卻發覺白忙了一個月,明明已經客似雲來,月底計數的時候,卻發覺只能賺回自己的薪水,自己卻疲累得五勞七傷,最後發覺還是不能長期作戰,苦撐一兩年後,只能鳴金收兵?

又或是做服務生意的,明明和香港提供的服務一樣,在台灣已經定價在香港的四分一價錢,卻還有一堆台灣人嫌貴,最後我們又落入要不要減價到接近賠錢做生意的迷思中。

其實台灣當然還有很多捨得消費的客群,但究竟怎樣才能讓這個人人都想分一杯羹的客群,願意跟你的生意埋單?其實我們也不敢班門弄斧,這些只是我們在台灣做生意三、四年來的觀察所得,大膽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們發現其實很多台灣客人的消費力很高,午餐可以吃一個台幣八十元的便當,但晚餐卻願意吃一頓台幣四、五百元的,重點是在於餐點的質素和用餐氛圍是否物有所值!

認清目標客群 賣有溫度產品

我們做定價的時候,也要認清我們的目標客群,更要認清我們在賣的東西特點在哪裏?你要客人給買燒鵝的價錢沒問題,只要我們有相對應的價值回饋給客人。

當你對提供的東西質素有信心的時候,不妨先定一個與成本合理的價錢,可能會有一堆人跑出來說這個價錢太誇張,因為市場上總有不少只看價錢不理質素的客人,但也請認清有一些客群不是你的客人,我們也不需要花費力氣讓他走進你的店。

當然這裏說的價錢定價、CP值、目標客群等的關連,也要視乎你做生意的地區、競爭市場、產品類型等等因素所影響。當你要選擇在台北的老區做生意,大部份商家都是以價格取勝,你要在這一區以高定價來爭取懂得欣賞的客人,不是沒可能,只是難度倍增,可能你要更加努力去優化產品的賣點,突圍而出!

所以這裏的結論是甚麼?台灣是一個有感情的社會,賣有溫度、有故事、有人情味的產品或服務,香港人可能特別不習慣,覺得矯情,但往往就是這份人情和生意微妙的連結,可以令我們找到跟別人一點點的不一樣吧?

Cass(King Kong 媽媽)

80後土生土長香港人,三個小男生的媽媽, 2017年舉家移民台灣, 重新出發,在台灣經營着四家餐廳。 著有《King Kong全職爸媽大作戰》和《移民台灣大作戰》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