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線索●香港開埠(差啲唔係)

黑鏡線索●香港開埠(差啲唔係)

上星期,係香港開埠一百八十周年。

有趣嘅係,英國原本打算要嘅,唔係香港。當年英國揀島嘅初選名單,包括海南、台灣等等,而大熱門一直係舟山。到咗1840年,香港仲未開埠之前,英軍已經佔據咗舟山。但喺1841年,義律擅自揀咗香港,放棄舟山,亦都因此冇咗份工。

繼任人砵甸乍本來奉命重奪舟山,點知後來掉返轉頭大力爭取都係揀返香港。英方內部都一路未傾掂,到底係揀邊個,兜兜轉轉,翻來覆去。直到1843年,南京條約生效前五個月,英女皇維多利亞,先正式批准扑鎚香港。

重點係,最終揀香港開埠,唔係必然,甚至係爆冷。可以想像,喺揀咗舟山開埠嘅平行時空,成個香港故事劇情,就會搬咗去舟山,由避太平天國、避日本軍、避國民黨、避共產黨、到避大饑荒、避民革,全部改晒走難去舟山。

而平行時空嘅教科書,就住英國人嘅決定而搬龍門,唔再講香港嘅咩青山禪院、李鄭屋古墓、宋皇臺。問題係,如果冇禪師去過舟山旅行、冇古墓喺舟山起徙置區時候被出土、冇皇帝走去舟山跳海,咁點算?冇問題,舟山發生過乜嘢咪寫乜嘢囉。

前後相連只是假設

反正,其實乜嘢禪院古墓,只不過係用嚟過橋。一般情況下,同一空間、唔同時間發生嘅事件互有關連,係合理嘅假設。但當中間出現重大嘅改變,例如外星人降落、海洋帝國殺出等等,將歷史一分為二,「前後必定相連」嘅假設就會變成盲點。

大中華膠剪接,需要營造一個錯覺,令讀者覺得,香港故事嘅開端係自古以嚟嘅中國。所以將明明係一分為二嘅歷史,喬裝為前後連貫嘅上下集。手法係點都要夾硬喺正傳前面,揳一段其實唔相關喺前面扮前傳,博讀者假設前後總有因果,而唔發現原來係風馬牛不相及。

於是英國人揀舟山、開埠前史就寫舟山。英國人揀香港、開埠前史就寫香港。就好似細路仔鬥氣,你企我前面,我就揳返你嘅位,總之就企前過你。

換句話講,杯渡禪師、李鄭古墓之所以值得一提,並唔係本身有乜咁重要,亦唔係對開埠後嘅香港有乜影響(影響係零),而係純粹因為佢出現過嘅地方,咁蹺係英國人幾百年之後揀嚟開埠嘅一部份,所以最適合做作為喬裝用嘅替身。

另一個角度睇,開埠前,「大清沿岸英治小島方便貿易」係個概念,但要揀個實體落地。最終揀咗廣州附近珠江口嘅一個小島,個概念就同塊荒石結合,變成「香港」。情況就如,李澤楷想將盈拓借殼上市,個殼最終揀咗得信佳,上市後叫做「盈科數碼動力」。

如果有分析員,仲用得信佳嘅過往,而唔係新注入嘅盈拓業務,去分析借殼後嘅盈動,應該好快冇得撈。同樣道理,如果俾大中華膠嘅剪接,帶咗去死追開埠前「珠江口小島」呢條冇解釋力嘅線,而忽略咗「大英勢力開拓亞洲貿易航道」呢條主軸,就冇可能組織出健全嘅理解。

當然,香港故事裏面,中國唔係冇戲份。不過並唔係好似大中華膠歷史描繪,咁壓倒性地佔重戲。當「珠江口小島」變成「香港」之後,中國只係群戲裏面嘅其中一個角色。無可否認,開埠後香港,同中國嘅命運,的確係息息相關。只不過唔係大中華膠聲稱,乜嘢血濃於水母子關係。

唔好忘記,敵人,都係同你息息相關。

撰文:宋漢生

fb : sunghs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