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O「5+1」簽證申請啟動,英揆約翰遜、內政大臣彭黛玲再三向有意移居英國的港人大派定心丸,表示英國此舉是對香港人應有之義、是友誼之手。那邊廂,北京暴跳如雷,宣佈BNO為無效證件,揚言港人需在香港居民身份及BNO之間二選一。作為移民社會的香港,人口流動原本是正常不過,可是在民族主義急速膨脹的氛圍下,移居外國恍如成了原罪。
在政治學的分析中,民族主義大概分為兩大類,分別是德國赫爾德的「文化型民族主義」及盧梭的「政治型民族主義」,前者是共同的民族文化、宗教、藝術等組成,後者着重主權在民、個人權利和自由的政治理念。事實上,還有一種就是民粹主導的「極端民族主義」,主要是在極權政體下衍生,納粹德國的希特拉、西班牙的佛朗哥,均是表表者。
中國民族主義屬於何種?根據人民網2017年文章〈民族主義釋義〉,非理性民族主義的三大特徵,包括排他性、自私性及保守性。一說排他性,排斥外民族進入本民族地區或國家,對外民族文化採取拒絕、排斥態度,在2020年9月,蒙古國前總統額勒貝格道爾曾去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認為強行於內蒙古自治區推行「雙語教學改革」,是「通過語言來瓦解和消滅作為獨立少數民族的蒙古族人」,而當時中國政府只草草回覆不容干涉中國內政了事,這明顯是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排拒,企圖進一步以官話取締蒙古語。
二是自私性,是本國本民族的利益、價值看得高於一切,具有民族利己主義內涵,最極端的例子是種族滅絕。2020年7月,英國廣播公司節目《Andrew Marr Show》中,主持人在訪問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之際,播出了一段由無人機拍攝的片段,當中有大量維吾爾人被蒙上雙眼,登上火車,劉曉明暴跳如雷,不斷重複虛弱無力的「新疆沒有所謂集中營」;再加上美國國務院在去年6月發表的報告,清楚指出新疆維吾爾婦女被強制節育、墮胎等,如有違者需要被關入「教育營」。難道習近平高舉的「偉大的中華民族復興夢」,就只有漢人和「乖乖聽話」的少數民族可分享?
至於保守性,就是認為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完美無缺,不願進行理性思考,不思變革和創新。新華社報道,中共領導層於2020年8月在西藏工作會議提出「十個必須」,其中以「宗教中國化」尤令人關注。習近平明言「要確保邊防鞏固和邊境安全,並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這種以中共自我「傳統」為核心的行徑,以任意拘押家庭教會、於藏傳佛廟強制升中國旗、拆除「不合格」寺廟等極端手段實現,不僅是對少數民族信仰的恣意踐踏,更是自行定義「中國文化」,迫使少數民族服膺「具中國特色」的宗教信仰。
至於香港,根據政府統計處報告,九成以上港人屬漢族,惟香港在歷史上,領土曾經割讓予英國,並沒有在1949年中共建政時「重新」合併,更因為成為中共政治鬥爭的「避風港」,在中共的眼中,這個具「反抗基因」的漁港,就成了意義上的「少數民族」。而是次迫使港人在BNO和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選擇,表面上是反制,實質上就是體現了極端民族主義排拒性,直視港人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托克維爾曾言:「無限權威是一個壞而危險的東西。在我看來,無論任何人,都無力發揮無限權威。」以此形容主張人民民主專政的中國政府,配合不斷膨脹的民族主義來看,自然最佳不過。
顧書維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