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共巨著】
【本報訊】耗資7.8億元,由前特首董建華牽頭編撰的《香港志》,第一冊「總述.大事記」去年12月出版,聲稱「為國家和香港流傳一份不朽的文化資產」。惟多位學者批評《香港志》內容偏頗、部份歷史事件亦選擇性書寫、淡化共產黨錯誤。旅美歷史學家余杰接受本報訪問時直斥《香港志》是歪曲歷史、顛倒黑白的「爛書」。
《香港志》第一冊為「總述.大事記」,全書774頁,索價$628。該書由團結香港基金成立的香港地方志中心撰寫,名譽贊助人為特首林鄭月娥及中聯辦主任駱惠寧。主編為丁新豹、劉智鵬及劉蜀永。
本報邀請一直研究香港歷史及中共黨史的時事評論員程翔及香港歷史社會研究社「港識多史」創辦人Godfrey檢視《香港志》內容。兩人均發現書中對不少歷史事件敍述的詳略、敍事角度均有錯誤引導讀者之嫌。
程翔批評書中有不少地方淡化共產黨缺失,貶低港英政府對香港的管治貢獻。他指總述部份第8頁有關「高度開放的經濟體系」段落,稱「1977年至97年20年間,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平均每年約有7%實質增長……國家的改革開放為香港經濟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港人是國家改革開放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惟香港在中國開放前,實際已是亞州四小龍之一,「點樣能夠話中國改革開放幫助香港呢?」
淡化共產黨或親共團體錯失,在此書例子不少。程翔指同樣在總述部份,第30頁有關「社會矛盾的激化與社會動亂」中,六七暴動緣起的描述為「社會固有矛盾,加上文革極左思潮影響」,而條目中擺放炸彈者僅稱「左派」,亦無有關工聯會的敍述。
記者同樣翻查2016年魚蛋革命條目字眼,發現書中第674頁圖364的相片描述,形容「暴徒於旺角暴亂中跳上被砸毀的士的車頂」,與書中輕描淡寫描述參加六七暴動的「左派」,大有分別。
一直研究香港歷史的Godfrey指歷史書籍對事件的詳寫、略寫,同樣反映編撰者立場。Godfrey發現《香港志》不少內容敍事長短有異。對香港影響甚大、1941年香港保衞戰中,大多戰事均屬輕描淡寫,當中12月18日,日軍登陸港島,《香港志》只僅以31字交代︰「晚上,日軍開始於港島東部的北角、太古和愛秩序灣登陸,並擊退英軍的反攻」。但Godfrey指有關戰役雙方均有數以千計士兵參與,當中更有由各國退役軍人重新組成的「曉士兵團」(Hughesiliers)參與,但條目並無記載有關曉士兵團的內容。相反《香港志》在往後有關「東江縱隊」的條目,卻描寫相當詳盡,「對比到東江縱隊做嘅嘢,好似有用得多咁」。
旅美歷史學家余杰以書面回覆本報時更批評《香港志》將六四屠城寫成「六四事件」,認為六四由「反革命暴亂」,變成「動亂」,現時被弱化成「政治風波」。余亦認為六七暴動的描述,將一切罪名加至「文革極左思潮」上,不敢將六七暴動與北京牽上關係,亦隱瞞暴徒殘害林彬。從此兩個細節可見,「這是一本歪曲歷史、顛倒黑白的爛書」。
余杰引用英國反極權主義作家喬治.歐威爾在《一九八四》指「誰控制了過去,就控制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就控制了過去。」認為中央政府指使林鄭及董建華著書,目標是以地方志取代自由史。余杰又以1984年時任新疆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的王恩茂編修《新疆志》為例,認為《香港志》同樣有「歸心」之用,再確立「香港不是英國的香港,香港是中國的香港」的新身份認同,務求令香港變成「新疆」。他寄望港人能將歷史傳承下去,了解《香港志》中沒有記載、由六七暴動至逆權運動的真相。
本報曾聯絡《香港志》主編丁新豹及劉智鵬,惟未獲回覆。香港地方志中心回覆《蘋果》指,中心廣泛徵詢社會各機構和領域、學者和專家意見,確保內容質素及認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