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該怎樣看世界(林海)

香港人該怎樣看世界(林海)

一覺醒來,友人傳來緬甸軍事政變的新聞:緬甸軍方以去年11月大選「舞弊」為由,拘捕國務資政昂山素姬和在大選中獲勝的全國民主聯盟的多名高層,國家權力由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接掌,軍政府在潛隱幕後多年後,重新站回台前。筆者看後忍不住對友人開玩笑說:「原來說了個多月的軍事政變Stop the Steal反舞弊劇本是真的,只是地點不在美國而已。」

筆者並非東南亞政治專家,對緬甸詭異的政局沒有深入鑽研,深度分析這類技術活就留待懂行的專才來。不過筆者看到一些網民在相關新聞留言時的反應,倒想藉此談一談香港人究竟應該有怎樣的國際觀。不少網上留言都存在着一種思維:誰「親中」誰就是壞人。因此網民急着在緬甸政變中找出「中共爪牙」來加以鞭撻。弔詭的是反共網民對此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取態,一說昂山素姬「上台」後對華友善以換取經濟利益,又為緬甸屠殺羅興亞人一事辯護,是「投共墮落」的典型,所以活該再被軟禁;另一方則說緬甸軍方素來親中,政變或有中共手影在其後。雖然網民「一場政變各自表述」,歸根究柢思路還是一致的「找出投共派」。

但其實不論是軍政府還是昂山的「半民選」政府,掌權時對華態度皆相當友善。親或反中取態在兩派角力中並非主要元素,香港網民「找出投共派」的思路無疑有點捉錯用神,且對了解當地事態發展沒有太大幫助。

其實這一現象並不獨限於此次緬甸政變。過去兩年來因為本港政局急速轉壞,港人對國際政治的關注突然呈幾何級上升,去年的美國BLM、白俄反舞弊、泰國反專制抗爭,乃至台灣、美國大選,皆成為城中一時熱話。多關心國際時事本是好事,奈何部份網民每每用「找出投共派」的二元親/反共思維來看待每一件國際事件,或是將香港抗爭的情況生硬地套進他方截然不同的政治環境,結果是連基本事實認知(不是意見)也出了差錯,對擴展國際視野反而帶來反效果。

所有政治都是在地的

最典型的事例莫過於在美國大選中,不少網民將民主、共和兩黨以親/反中作區分,然後全情投入「撐侵救港」的論述中,漠視去年多部友港、友台法案的出爐是兩黨大比數通過的成果。及至大選塵埃落定,結果與論述違背,部份人甚至進一步墮進了「美國舉國投共」的陰謀論思維中去,甚至連在華盛頓親身為港人奔走的手足們出來解釋時,也被謾罵一番,這樣的舉動不止於香港無益,於理更說不過去。

美國政界有句老話,「All politics is local(所有政治都是在地的)」,言下之意是民眾往往最關心切身的事,投票也多以切身利益為依歸。而此次美國大選的主軸從來是內政,特朗普敗選蓋因處理國內疫情及種族矛盾不當,港人將風馬牛不相及的二元親/反共思維生硬套進,當然不會適用。更有些明顯沒有美國生活經驗的KOL,上網東拼西湊,寫了幾個月的美國政評,內容卻是紙上談兵,與美國人的實際處境完全脫離,這樣的離地評論猶如大陸憤青寫香港抗爭一樣,穿鑿附會上綱上線,對港人增進對美國社會的認知並無好處。

對香港的國際連結來說,或許最好的做法是回歸基本步,拋棄凡事皆以親/反中作區分的二元思維,多以當地人的在地角度出發去了解當地局勢,這樣對深化國際友誼絕對有好無壞。台灣人以「天龍國看世界」一話嘲諷一些台北人的自我中心,凡事皆以台北角度出發而不考慮其他縣市居民的想法,但願「香港人看世界」一語,也不要在不知不覺間成了貶意。

林海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