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百家號等國內網上平台近日相繼向旗下公眾賬號發佈通知,要求它們如未取得相關「許可證」,則不得在網上發佈或評論時政類新聞,否則恐被「封號」。今年正值中共建黨百年,輿論相信新規是當局為了確保今年的網上輿論能完全受控。
據《關於公眾賬號從事互聯網新聞訊息發佈需要資質的提醒》顯示,公眾賬號向社會公眾提供互聯網新聞資訊服務時,應先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下稱「許可證」),如不具備相關資格,則不得發佈或建議不要發佈時政類新聞,當中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領域及重大突發事件等相關內容,以免對後續創作發佈造成不便,大有違規者恐被官方封賬號之意。
事實上,類似規定早在2014年網信辦曾有所要求,惟未有嚴格執行。據資料顯示,一般微信公眾號要獲得通知所規定的「許可證」門檻相當高,當中包括要成為法人代表;賬號有相應的專職新聞編輯、內容審核人員及技術保障人員;有健全的互聯網新聞訊息服務管理制度等,官方要求標準已與一般新聞機構無異。因此一般個人公眾號,或法人公眾號如想繼續「合法地在網上評論新聞,基本上「沒資格」可言,自媒體甚至恐因此消失。
中央網信辦上周五亦召開會議,宣佈將「重點整治」自媒體、短片平台等內地網上平台的擾亂網絡傳播秩序亂象。身兼中宣部副部長的中央網信辦主任莊榮文,會上強調要加強規範管理自媒體,對違法違規賬號和所在平台加強處罰,讓「監管長牙齒,讓違規主體長記性」。他指出,2021年是中共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確保網絡空間「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有特殊重要的意義。他亦在昨日最新一期出版的官媒《求是》雜誌撰文指,要把「做好習思想網上宣傳擺在首要位置,加強和改進網上正面宣傳」。
經過莊榮文的「加持」,該則通知亦被視為當局對建黨百年的粉飾太平之舉。不過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則向本報分析,該通知只不過是中共過去不斷打壓互聯網趨勢下的一個小環節,並非僅針對建黨百年,因為有關措施絕不會因建黨百年過去後而放鬆,只會「不斷緊,緊上緊」。他表示,官方此舉短期內會令國內互聯網空間再被壓縮,甚至可能有人會被抓。不過他始終認為民間智慧一定比官方強,即使禁令再嚴,民間總有辦法打出各式各樣的「擦邊球」。
微博/《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