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總統拜登就職日,連任失敗的總統特朗普為避冤家,大清早就飛離白宮,是國家百多年來首個跳過交接儀式的總統。輸了選舉還輸了人脈,敵我分明的態度,破壞了前人「下台言和」的君子協定,料無緣加入全國最頂尖「總統俱樂部」;相信他本人亦不稀罕。
所謂「總統俱樂部」,是前總統之間的聯誼圈,成員因有治國的共同體驗形成歸屬感,概念類似大學「兄弟會」。根據《時代》周刊記者達菲和吉布斯2012年合撰的相關著作,總統俱樂部制度是1950年代由前總統杜魯門和胡佛建立,大家放下政治分歧,在活動同坐合照,或共襄善舉,例如2005年為南亞海嘯和國內卡塔連娜風災籌款;亦有政商方面諮詢和合作,投契者甚至能成為真正朋友,如喬治布殊和奧巴馬夫婦,克林頓跟手下敗將布殊亦有交情,而就算不咬弦,至少亦予以尊重,鮮會公開批評。
然而特朗普不走君子路線,回想2016年11月特朗普贏選舉後,奧巴馬曾伸出友誼之手,離任前按傳統於白宮接見,承諾「會盡力幫忙,助你成功」,特朗普亦客氣回應「期待彼此多見面」,正式掌權後卻不斷誣衊奧巴馬,以討好極右支持者,又針對他定下的政策逐一刪改;到角逐連任時,又以同一招抹黑與奧巴馬友好的拜登,到選舉後都不能求和,決不出席接班人就職禮,拜登亦不客氣回應「不來更好」。
對此,達拉斯南方衞理公會大學總統歷史中心總監英格爾(Jeffrey Engel)委婉地說特朗普「脾性大不同」,難以融入俱樂部文化;加上治政亦無甚可取,「我不太相信將來會有很多人致電特朗普,討教政策意見」。相對而言,1970年代尼克遜雖因水門事件不堪地下台,但因為外交政策做得好,仍深得列根和克林頓等「後輩」敬重。
特朗普似乎亦早心中有數,2019年記者鮑華為撰寫著作《五人組:特朗普時代的總統俱樂部》約談時,「他對能夠入會一事感可笑,不認為會收到邀請」。唯一有私交的前總統只有克林頓,兩人曾是高爾夫球友,「也許能和克林頓再做朋友」。
鮑華坦言:「特朗普行事過火,那些前總統大概不會歡迎。」最後一根稻草是敗選後堅稱對手舞弊,煽動支持者上月6日阻止參眾院確認拜登勝出,造成國會五死暴亂。拜登就職後,前三任總統奧巴馬、喬治布殊和克林頓特地於阿靈頓公墓合攝短片,不點名批評特朗普企圖硬保政權,有損國家民主制度和平交接的關鍵。喬治布殊說:「我們三人能一起站在這裏,討論和平交接,正反映國家制度誠信。」奧巴馬接着說:「就職禮提醒我們,就算我們的討論再激烈,亦要記住彼此皆有人性;作為美國人,我們共通點多於分歧。」
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