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聽取林鄭視像滙報時再次強調,以愛國愛港者為治港主體才能讓中央落實全面管治權。聽到這消息後,自視為愛國愛港主力的建制派、土共政團肯定雀躍萬分,將更積極「指點」特區政府如何施政。可惜,這些「主力」的識見、政治水平、能力實在低下,他們的建議輕則空廢離地,重則會對整體管治有害無益,市民搖頭嘆息之餘更擔心一旦政府為了「畀面」而採納會產生長遠損害。
最新近例子要數民建聯主席李慧琼有關引入內地疫苗的想法。這位身兼立法會內會主席的權貴上星期公開要求政府盡快引入內地疫苗,認為不用計較甚麼第三期臨床數據,因為即使有第三期數據也不代表疫苗沒有副作用風險;她還說,很多市民對內地疫苗有信心,反而擔心外國生產疫苗可能引起「水土不服」。最令人震驚的是,李主席居然說,實際有多少人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比研究數據更重要。
貴為立法會第一大黨的主席又曾任行會成員,李慧琼可說是建制派、土共政團的領頭人物,過往還不時有傳聞指她有望接任特首之位,成為香港「第一人」。然而,今次的建議卻反映她既不尊重科學,又不懂公共政策的基本運作邏輯,更對市民的生命安全全然不顧,一心只想奉承邀寵。
先說科學。全球政府對開發新疫苗都有嚴格規定,必須過幾關及有足夠數據支持才能用在人體,以免抗疫無效或引發更可怕的病毒。以往開發新疫苗往往得花三、五年甚至更長時間,今次因為武肺疫潮席捲全球,生靈塗炭,各國藥廠及科學家才全力以赴在不足一年時間內研發出可用、可靠的新疫苗抑制疫情。儘管爭分奪秒,藥廠、科學家及監管機構包括香港的專家委員會們堅持科學為先、安全為先的考慮,要研發疫苗的機構提交至少三期的臨床數據 (其中試驗人數、群組最多的第三期數據最關鍵),以核實疫苗的效率及副作用,好作為決定是否採用的客觀以及科學依據。
現在,李慧琼居然說不需有第三期數據就開始接種內地生產的疫苗,那等同要求專家及政府在沒有足夠數據,缺乏科學理據下批准把疫苗注射入人體,這活脫脫是以政治壓倒科學,是在否定嚴謹、科學、客觀的疫苗審核程序,由此產生的危險及傷害實在難以估計。
此外,按科學數據及嚴謹程序作決定,並非因為盲目崇拜科學,也不是因為這樣做可以令決策萬無一失,而是要令作決定的官員、專家、機構知道面對的風險,了解成效與代價,並依此制訂後續應變策略。以最先通過使用的復星/BioNtech疫苗為例,它的第三期數據顯示整體保護率超過95%,即100人接種大約有5人左右仍可能受病毒感染。
依照這樣的數據,政府及醫療機構雖知道有關疫苗儲存及運送較麻煩及成本高,但由於保護率高,引入疫苗仍然合算;而在大規模接種後更可確保病毒受控,令疫情改善,權衡之下自然願意採用,也能增添公眾的信心。若按李慧琼的建議,不等待足夠數據單憑有多少人因疫苗產生副作用就草率為市民接種,意味政府連有多少比率市民得到保護也不掌握,病毒能否受控也不知道;此舉不但可導致浪費大量公帑,更令政府、專家無從判斷接種疫苗後的疫情走向,不知道需否維持社交距離措施,更難以預測醫院隔離病床供應是否要調整……等。總之,李慧琼的建議形同要政府及專家「蒙眼抗疫」,不撞大板才怪。
而當專家、政府被迫「蒙眼抗疫」,受苦受災的是誰呢?當然不是身嬌肉貴高高在上的李慧琼及一眾要人,而是沒有選擇生活在巨大生活、疫情壓力下的普通市民。他們可能因接種的疫苗保護不足而染病,他們可能因注射疫苗(不知無效)後產生的虛假安全感而放棄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令病毒更猖獗,甚或因此引來新的變種病毒,形成更大更可怕的爆發。到時候不單開關恢復經濟無望,染病、死亡率還會大幅飆升。李慧琼的「天方夜譚」式疫苗論不是在幫倒忙、不是在靠害嗎?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