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兒VS深藍父 - 林夕

黃金兒VS深藍父 - 林夕

台灣以前一家人會因政見不同而鬧到失和,選舉完也未能修補回來,香港覺得不可思議,這幾年終於複製這種經驗。

這也是理所當然,既然是家庭,就不只一個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倫理關係話語權在暗裏角力,建立了超穩定體系的政治,再把政治議題帶進家庭,雨傘之後,若彼此意見不合,卻依然不起風雨,也不能一錘定音是好事。

最近知道一個案例,「以疫制亂」之前,父親用大台新聞送飯,還自行配上畫外音,大罵年輕抗爭者,兒子聽不下去,忍了又忍,最後連飯都吃不下,最後演變到自我家居分桌,父子關係遙遠過社交距離。父親能容許分桌,證明尚算開明,這種開明,到了現在,在不瞅不睬之間,又演化出互相「分享」信息,一邊來自超藍媒影片,一邊狂轉發超黃「意見領袖」,一來一往,再起衝突,兒子開始生了離家出走之心。

雙方我都認識,都跟我投訴對方,真是天降小任於斯人,必先勞其腦筋。繼續用鬼上身大法吧,如果我是父親,又假設我是兒子會怎樣想。

於是問父親:「想跟兒子『分享』他人的觀點,是想要教誨他還是想改變他?如果這也可以如你所願,就沒有今天了。不外乎要維持你在家中的權威罷了。你養出一個能堅持己見的兒子,即使不跟你一樣,也不必一樣,你還想怎樣?」

然後再問兒子:「天天跟父親『分享』那些影片,難道對年輕人偏見,會因為看了講話不尖酸刻薄不挑釁則無以成為網紅的演出,就會改得了習性,放得下面子嗎?既然明知不必互相說服,說實在,在目前沒什麼可以做的情況下,只是用『分享』當抗爭,抗爭的對象不只是暴政,也包括父親代表的威權,好發洩內心的無力感吧。如果要靠這樣保持內心抗爭的熱度,倒不如增進厚度,多看書,把乖孩子當保護甲,說不定關係沒弄到崩壞,有一天就可以倒過來讓父親放棄大台新聞吧。」

兵分兩路之後,雙方戰情總算從戰狼內交,進化為假作真時真亦假的和諧。這種對抗,暫時言和不表示往後不開戰,家庭內戰,最好結果,不外乎了解自己行為背後的心態,也就能體會對方為什麼會這樣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