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易手之後,二十三年間,瘟疫接踵而來;之前四十多年,港澳只曾爆發一場疫病,也是我一生第一次遭逢的大疫。
一九六三年,霍亂肆虐,當時我還小,在澳門讀小學,大人說患者往往死亡。不過,今日的瘟疫,呼吸之間即可傳染,疫苗更是倉卒製成,不大可靠;霍亂則早有預防針,而且飲食清潔就不會染病,所以,社會防疫氣氛絕對沒有今日那樣緊張。我對那場大疫最深刻的印象,一是全班同學由老師帶領,去塔石衞生廳打針,在長廊上排隊輪候,護士姐姐不知怎樣,沒給我注射,就放過去,我夢夢查查,領得針紙,謝天謝地;二是街上往往有檢查站,截查路人,不能出示針紙,似乎要罰錢。往返港澳,當時也要有針紙才許過關。這場疫病一年左右就過去,影響其實不大。
古時候,防範瘟疫,一般辦法還是隔離。根據《聖經.利未記》第十三章,上帝告訴摩西:「痲瘋病人不潔,須獨居營帳外。」《隋書》卷七十三則有以下記載:「(岷州)土俗畏病(瘟疫),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養,孝義道絕,由是病者多死。」後來辛公義任刺史,「暑月疫時」,迎幾百病者到自己廳堂,出俸祿為他們延醫買藥,親自照顧,直到痊癒,病者家人都自覺慚愧,從此舊俗盡革,民知慈愛,「合境之內,呼(辛公義)為慈母」。新中國有這樣的官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