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在銀禧足球部的精英球員,個人技術及意識確實比球會青年軍優勝。羅繼華表示,其實只是工多藝熟,當每日練兩課,可以不斷重複動作,收操後可以繼續使用球場自行訓練,還有好的教練指導,這解釋為何體院球員技術普遍較佳。
當年,體院足球部主要由郭家明、黎新祥及陳融章三名教練負責帶領不同梯隊。在體院集訓的球員,每日晨操晚練,訓練時數較球會青年軍多,羅繼華認為,接觸足球的時間比較長,很多訓練也可以重複很多次,操得多,效果自然會好些。
有指體院足球員每日晨操集中在個人技術,單是練射門、出波也已過百次,羅回應沒有計有多少次:「當年沒有計射幾多球或出幾多波,十多歲又喜歡踢波,沒有太多感覺,主要覺得訓練十分好玩。」就是因為踢球是興趣,羅繼華當年閒時也不時到圖書館看外國球員影片,然後幾個人一齊模仿射門方式。
羅繼華指出,踢波最重要是基本功,即是底子,當底子打得好,才可以踢更高層次的足球:「當年黎sir覺得側擊球員要有較好的盤扭能力,平日訓練要不斷嘗試扭波,當他看到比賽時不去扭波,會即時換出場,他認為踢邊不能不扭。另外,踢波意識亦重要,當年教練比較簡單,應傳則傳,應扭便扭,沒必要太複雜。另外同一系統踢法,就算不同年代,彼此大概知道踢法,像我與Cow sir(陳志康)不同年代的體院球員,但在代表隊易夾,因為大家踢法思路相近,情況像阿積士,來自相同系統,很清楚4-3-3陣式踢法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