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官方出書34冊 後毛澤東時代最密  十日一「習作」搶歷史地位

去年官方出書34冊 後毛澤東時代最密 
十日一「習作」搶歷史地位

【本報訊】步入內地大型書店,顯眼位置總有一片小紅山,放滿了中共黨建相關或習近平的著作。最受熱捧的固然是官方力推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不過「習著作」包羅萬有,不一而足。據新華社出稿統計,官方去年為習近平出版了34本出版物,幾乎每10.7日出版一冊,出書密度冠絕後毛澤東時代。做法亦打破胡錦濤、江澤民等領導人,在任期結束後才出書的慣例。有學者指出,這是因為習在共產主義運動史中,給自己的定位很高。

近日,《之江新語》、《習近平談「一帶一路」》等與習近平有關的三本著作在香港出版,這也是繼鄧小平後,再有中共領導人著作在香港出版。中聯辦「落力推銷」,表示希望港澳讀者感悟習思想的豐富內涵,融入大灣區建設和國家發展大局。

習思想輸入香港,但在深圳河的另一端早已遍佈。內地去年就有34本相關讀物出版,主要分為三大類。佔最多的是習出席重要大會的精神講話全文,例如去年10月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等,這些網上都能找到的全文,都發行了單行本。字數多為數千至一萬多,售價一、兩元人民幣,過往領導人胡錦濤、江澤民都有同樣做法。但即使扣除這一類小冊子,有關習近平全年出版物都有14本,即平均26日推出一本正式書籍,速度驚人。

■官方頻頻為習近平出書造勢,去年出版了多達34本讀物。

港讀者︰排版稀疏

其中一類,是以習在地方執政期間的經歷成書,以「顯示他由基層歷練一步一步幹出來的,所謂的『人民情懷』」,例如《習近平在廈門》、《習近平在福州》等。為了呼應全面小康社會脫貧之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習近平扶貧故事》,記錄習自1969年至2020年帶領群眾脫貧攻堅的經歷。有香港讀者稱,此書文字的大小、行距偏大,排版顯得稀疏。其中一篇記錄了習1974年在陝北梁家河擔任生產大隊書記期間,帶頭揮鋤開挖沼氣池的故事:「習近平仔細一觀察,發現糞池裏有氣泡往上冒。他拿鐵釬子去捅,一捅不要緊,習近平被噴了一臉糞水,但他顧不上這些,因為太高興了──沼氣出來了」(摘自《習近平扶貧故事》第四章)。

除此之外,就是習近平的執政理念論述,封面一律是黃底紅字的設計,內容包羅萬有,從法治、黨宣工作,再到最新的疫下經濟如何發展。如《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等。

這些出版物中闡述政治思想的文章,一般出自習近平的寫手團隊。而以地方經歷成書如《習近平扶貧故事》等,則是由編寫組根據文獻整合。至於2019年,官方出版習近平的書籍及單行本,都有16本之多。

不過如此密集式出書,所為何事?獨立政治學者陳道銀表示,香港讀者或者難以理解,但這是自從馬克思以來,共產主義革命家都有的傳統,是共產主義運動的要求。「作為標誌性人物,在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寫下一筆,必須要有自己的東西。要通過一整套的理論體系、他的思想,回答這個時代的問題」。

密度遠超胡錦濤江澤民

「這一點在習上台之前已經淡化了,但習上台後高調紀念共產黨宣言發表,高調紀念馬克思主義誕生,實際上要回歸這一點。」陳表示,習近平2017年中共十九大後,提出毛澤東時代「站起來」,鄧小平時代「富起來」,到習時代「強起來」,「強起來就要圍繞這個強字,在理論上進行論證,自然就會包裝成一個全面的、系統的、無所不包的理論體系」。陳強調,這實際上反映,習作為共產主義革命領袖,在共產主義運動史中,給自己很高的歷史定位,「一方面是要完成偉大的工程、偉大的事業,同時要在理論上有他的東西」。

中共十九大後,推出大量習近平論述的書籍。若以出書的密度計算,前兩任領導人胡錦濤、江澤民,在任期結束後才推出書籍,幾乎難與習比較。例如胡,任內並沒有正式推出過自己的論述作品,只是卸任後,分別在2013年和2016年推出過兩本正式的出版物。江的著述和傳記,亦都在退休後才問世。

「習推出理論體系的強度上,比鄧(小平)迅猛一些。這應該是時不我待,一種時代的緊迫感。他給自己定位是強起來的時代,要完成他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陳道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