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質疑電話卡實名制損人權

聯合國質疑電話卡實名制損人權

【本報訊】港府以打擊罪行為名,仿效內地引入電話卡實名制。有國際組織曾發表報告,有國家落實電話卡實名制後,勒索電話罪案反增四成,更衍生身份盜用問題。有聯合國特別報告員就此發聲,質疑措施只為方便政府監控人民,包括新聞工作者。

電話卡實名制在不少地區存在爭議,雖然全球有155個司法管轄區已落實實名制,但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2019的數字顯示,僅一半歐洲國家和地區會強制用戶購買電話卡前登記。GSMA曾發表報告,指出歐盟曾2012年向各成員國了解實名制的好處,得出結論是,無證據顯示有助調查罪案。

報告引述墨西哥2009年落實實名制,但每日的勒索電話數目反而增加了40%,而2009年至2010年間,綁架罪行更增加8%。報告指出,政府錯誤以為罪犯會以真實姓名購買電話卡,但實名制不但無助確保用戶的真實身份,更可以造成身份盜用的問題。政策僅落實三年就廢除。

誘發更多罪案

非政府組織「隱私國際」(Privacy International)亦曾發表報告,同樣認為電話卡實名制會誘發更多罪案,在巴基斯坦便導致黑市電話卡買賣。另一反面教材是新加坡,2016年一名男子因販賣66,000張電話卡被捕,目的是為了協助放高利貸人士或貸款者保持匿名。

除了無助減低犯罪率,罪犯亦可能利用外國電話卡避過規管。報告認為電話卡實名制除了無助減少罪案,更令居民日常生活受影響。實名制會剝削用戶匿名通訊的權限及削弱私隱權。例如執法部門可更容易跟蹤和監視用戶,而用戶的電話號碼或與公共數據庫共享和匹配,造成其他資料外洩,如健康狀況、投票取向等,令政府更易瞄準政治對手。

聯合國言論自由權問題特別報告員David Kaye 2015年6月向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提交報告,質疑措施賦予政府權力監視個人和記者,實名制亦可以影響和平集會結社等其他人權。

報告並指出,一些地區的貧窮人士,如無證移民通常沒有身份證,他們會無法購買電話卡,造成歧視。由於網上銀行等公共服務需要透過電話認證,變相剝奪他們使用公共服務等權利。另一方面,實名制衍生的行政費用會為電訊公司帶來額外財政負擔,最終恐轉嫁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