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登場後,大家都在估算會否重回七十年代前國務卿基辛格主催的「engagement policy」,同中共回復夥伴關係。因為民主黨人的外交思維,一直都是跟隨基辛格提倡的多邊主義及多極均勢、平衡穩定。奧巴馬任內的重返亞洲政策,也用上「再平衡」rebalancing這字眼。
究竟基辛格的均勢理論思想從何而來呢?原來由五十年代他在哈佛大學攻讀博士開始,這篇被稱為哈佛史上最長論文是研究歐洲十九世紀外交史,分析法國革命、拿破崙戰爭後,歐洲在英國外相卡蘇里及奧地利外相梅特湼推動下,召開維也納會議並建立了均勢格局,在英、俄、普(普魯士)、奧、法五大新舊強國之間找到利益平衡點,由此為歐洲奠下了百年和平基礎。基辛格的論文最後出版成書,名叫《A World Restored: Metternich, Castlereagh and the Problems of Peace 1812-22》,他對維也納會議推崇,是因為梅特湼、卡蘇里等用聰明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令人驚奇的不是解決辦法有甚麼缺點,而是這些方法是十分明智;也不在於解決方法如何『反動』,而在於如何取得均衡。他也許沒能夠滿足充滿理想的那一代人的全部願望,但它總算給了那一代人一種可能更寶貴的東西:一個沒有大規模戰爭,沒有持續不斷革命的情況下去達成願望的穩定時期。」
要實現均勢平衡,便要接受多極國際格局。而基辛格外交理論也是由此展開,他認為國際關係達至穩定可以有兩條路,一是走霸權,一是多極均勢。他認為霸權比均勢不可靠,因為現實上很難達到霸主地位,在維也納會議前後,雖是以卡蘇里和梅特湼為主角,但重點是在英、奧之外,還有俄、普、法三強,這就是中國成語所謂的「勢均力敵」。基辛格打破美蘇兩霸對峙,拉攏中共形成鼎足而三,就是他均勢理論實踐結果。當時梅特湼的奧地利是日漸脆弱的舊勢力,利用各國的矛盾,分而治之,才得以維持了奧地利的強權地位。
美國自柏林圍牆倒下打贏了冷戰後,獨霸天下,可惜恐怖主義抬頭,四出征戰多年,師老無功。今日美國朝野已確定中共是頭號威脅,而美國難再充當世界霸主時,基辛格的多極均衡說又再抬頭,問題是如何建立這個勢力均衡呢?尤其在亞洲地區!
中共軍事及經濟實力凌駕亞洲各國,日本、澳洲、印度三方聯手,也難達到「平衡」中共的目標,必須要美國牽頭,並且以軍事力量為後盾。拜登政府主理亞洲政策的國安顧問坎貝爾最近在《外交事務》雜誌,討論基辛格理論在印太戰略的適用性,其中一點就是區內力量對比太懸殊。
基辛格曾提出世界秩序三要素理論:力量、克制和合法性,他指出:「秩序永遠需要克制、力量和合法性三者間的微妙平衡。中國作為一個新興大國,已經擁有了青春期的肌肉與力量,也具備了中年人的克制,獨獨缺少的,是關於世界秩序想像的合法性價值理念。」
他的判斷,在鄧小平江澤民年代還算正確,至少他們懂得保持克制,今天中共力量大了,更不會克制,不用說具備領導世界的價值理念。對充滿變數、擴張及不依規矩的國家,靠外交大搞梅特湼式的均勢平衡,恐怕難以達至地區穩定。
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