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疫情嚴重打擊本港各行各業。調查顯示,各有一成受訪社企及報販在疫情期間結業或停業,部份報販收入低於最低工資,有社企過去半年更是零收入,情況令人擔憂。業界促政府救亡,否則將出現結業潮。
香港社會企業總會上月訪問222間社企,佔全港社企總數三分一,共聘用逾1,500名僱員。調查顯示,約半數受訪社企去年11月至12月的平均生意額減半,情況較去年9月同類調查嚴重五倍,部份更在過去半年零收入,12%社企選擇結業或停業。
為減輕營業壓力,19%社企需裁員、減薪或放無薪假,若疫情持續至今年6月,有逾四成社企更表示可能要結業。
總會建議政府推出為期最少半年的新一輪保就業計劃,或向社企發放特別薪金津貼,並促公營機構帶頭採購社企產品和服務,以及延續社企的租金寬免等。
報販業生計亦同受影響。全港報販大聯盟指,去年報販業生意平均跌近八成,更有報販收入低於最低工資,估計原有逾380檔報檔中,有近一成報檔因而結業。作為報檔主要收入來源的香煙亦受私煙買賣猖獗影響,大聯盟憂慮未來數月會出現結業潮,檔主待牌照期滿就不再續牌。
業界呼籲政府寬減本年度小販牌照費及商業登記費,並於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凍結煙稅,加強打擊私煙,減低煙民轉投私煙市場的誘因,保障報販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