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辦一刀切拒評非建築物 180年墳場鳳馬古道 恐成羅馬池翻版

古蹟辦一刀切拒評非建築物 
180年墳場鳳馬古道 恐成羅馬池翻版

【本報訊】逾百年歷史的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險被政府拆卸,揭露政府處理歷史建築制度有漏洞。香港建築文物保護師學會要求古物諮詢委員會改善評審機制,為有近180年歷史的香港墳場、隱沒在山區的古道及戰前所建的防空洞等非建築物評級,令其文化歷史價值獲得應有肯定,並建議在部門增設專責小組,以免重蹈強拆配水庫的覆轍。

香港建築文物保護師學會副會長陳柏慧稱,古蹟辦於2017年決定將不屬於建築物的構建物,列為暫時不作評級處理,包括水缸、防空洞、公園及界石等,「兩、三年來一直無新idea(評審構想),結果出現今次事件。」

除配水庫外,她指不少具歷史價值的項目亦落入不作評級的名單中,如有近180年歷史、灣仔黃泥涌道的香港墳場,當中僅教堂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該處不但安葬多位對香港歷史甚為重要的顯赫名人,更可能屬本港最早期的公眾墳場,價值卻未獲肯定。

■鳳馬古道部份石階建成多年,至今仍在使用。受訪者提供圖片

■墳場內的教堂已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但香港墳場卻未有定斷。

■香港建築文物保護師學會倡議古諮會改善評審機制,為更多非建築物評級。

■墳場內建有西式天使噴水池,現時已遭填平。

團體倡參考英國評審準則

陳稱,本港昔日不少人工砌成的大石路,稱為「古道」亦具價值,同被列入名單上。她推算全港約有20條古道,最早可能建於1700至1800年代,比英國殖民地歷史更悠久,「如鳳馬古道由大埔鳳園接駁到粉嶺馬尾下村,當中唔少石路保存到𠵱家仲用緊。」陳稱曾有市民建議評級,惟古蹟辦研究後卻不了了之。

陳柏慧指當局2017年的決定一刀切拒評審所謂非建築物類別,做法危險,「喺香港一無評級就被視為無價值,可以拆、可以改,其實唔係」;她亦批評古諮會評審準則不一,如樹牆被指不屬建築物,但類似的石牆曾獲得評級,「如果多人關注,古諮會就硬住頭皮都評,少人關注就會撥埋一邊唔理。」翻查資料,赤柱軍人墳場同屬墳場在2010年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該會副會長張家榮稱可參考英國做法,除評審建築物,亦會就「街道家具」,如路牌或石級等設特別評審準則。

發展局稱,古蹟辦以不同方式保護具價值的項目,如已有15條古道列入具考古研究價值地點,若部門接獲名單上項目申請或知悉可能會威脅有關項目時,會通報發展局和古蹟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