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怪談:庫爾德自決運動的啟示(孫超群)

國際怪談:庫爾德自決運動的啟示(孫超群)

早前,居台灣的伊拉克庫爾德人許善德(Zanst Othman)出版了《庫德的勇氣》(Kurds台譯為庫德)一書,以中文寫下伊拉克庫爾德民族自決奮鬥歷程及政治發展,是罕有地以第一人視覺書寫庫族的華文著作。

夾逢在土耳其、伊朗、敍利亞和伊拉克之間的庫爾德族群,屬全球最大「沒有國家的民族」之一。散居3,000年後,今天庫族已在伊拉克建立了自治區,擁有自己的政府和軍隊。但是,經歷多個世紀,為何庫族仍未成功爭取獨立?因為即使歷經巨大犧牲,庫族人終究敵不過國際政治的現實。

庫爾德問題是典型的國際關係教材,也讓大家審視民族自決成功的基本因素,弄清國際政治的本質與虛實。獨立之路荊棘滿途,有成有敗。每次成功的並非僥幸,非靠空想美軍打救或閉門造車,而是懂得保留實力,建立自身能與大國利益銜接的籌碼,利用客觀形勢上的機會讓國際盟友伸出援手。同樣,每次挫敗皆因欠缺上述條件。

此書的主旨在解釋庫族的條件,在於它有沒有地緣政治上的利用價值——畢竟沒國家有責任幫庫族人獨立。作者由一戰後講起,歐洲列強以《色佛爾條約》瓜分鄂圖曼之際,承諾給庫爾德人自治,但最後土耳其國父凱末爾頑強抵抗,在1924年迫列強簽訂《洛桑條約》,把原先給予庫族自治的地區瓜分給兩伊敍土四國。其後英國為了自身利益,把極具石油價值的庫爾德南部地區併入伊拉克,使曇花一現的庫爾德自治運動正式死亡。

自治史上的另一大挫折發生在1975年。經歷過1960年代的伊拉克庫爾德第一次戰爭後,1970年伊拉克復興黨政府給予庫族人「假自治」,促成1974年第二次戰爭。美國和伊朗資助庫族領袖老巴爾扎尼抵抗巴格達,但是翌年兩伊達成《阿爾及爾宣言》,在阿拉伯河及其他領土爭議中達成共識,美國與伊朗即切斷對庫族的援助,令庫族頓失依靠,終棄械投降。

經歷多次失敗,庫族人終在1990年波斯灣戰爭後取得成功,並在美國支持下,成立伊拉克庫爾德自治區。這是他們散居多年後,有史以來首次自主管理。近年的區域形勢亦給予庫族發展契機。2014年伊斯蘭國(ISIS)崛起,庫族游擊隊阻止他們進犯,更控制了與伊拉克政府有主權爭議的石油重鎮基爾庫克,為庫族帶來意外之財。貪污成性的伊拉克中央政府「幽靈部隊」與驍勇善戰的庫族「敢死隊」比較,前者當然相形見絀。因此,庫族深獲歐美的信心,得到大量金錢與武器資助對抗ISIS。

獨立公投:一子錯滿盤皆落索

然而,庫族的一手失着,親手斷送形勢大好的局勢。2017年9月伊拉克庫爾德自治區舉行了獨立公投,作者許善德認為,這是整場獨立運動錯得最離譜的一步。事前除了巴格達外,美國也發聲明不支持公投,因怕影響區域形勢。鄰國土耳其和伊朗更強烈譴責,擔心公投刺激他們國內的庫爾德民族主義。

但時任總統小巴爾扎尼基於個人政治慾望,為當年11月總統及國會大選鋪路,一意孤行舉辦公投討好選民,借民粹作政治豪賭行為。最後不出所料,歐美翻臉不認人,巴格達忍無可忍,北上搶回庫族原本在ISIS手中獲得的爭議領土,令庫族損失石油重鎮基爾庫克的收入及首都艾比爾機場管理權。雖然庫族自治政府在民意上取得勝利,有九成選民支持獨立,卻在戰略上失敗。原本希望公投獨立讓庫族在政治與經濟上獨立,最後卻適得其反,賠了夫人又折兵。

對於庫族來說,沒有國際社會的支持,自治運動遭受強鄰毀滅性打擊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可是,每當遇上理性和感性之間的鬥爭時,有多少政治領袖能夠不被民粹吞噬,作出正確判斷?又有幾多民眾能不被自我感覺良好蒙蔽雙眼,考慮國際政治的現實?

孫超群

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