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強檢的執迷(區家麟)

全民強檢的執迷(區家麟)

先看看兩組數字,佐敦封區強檢,出動3,000人,檢測7,000人,估計最少走漏1,000人,驗出13人病毒陽性。最新油麻地碧街封街強檢,勞師動眾,警隊派出200人執行,連同其他部門及工作人員共380人,一夜檢測了330人,僅驗出一人陽性;民政處家訪區域內306戶,有93戶沒應門。

黨報宣傳機器開動,讚揚特區政府走出「強檢」第一步,繼而大力吹奏全民強制檢測;愛國者聞雞起舞,他們對「強制」有無限執迷,強調要學習祖國先進經驗。

封區行動,先不討論是否「勞民傷財」,反正「勞民」,我們已勞了一整年;「傷財」,政府有的是錢,堅持明日大嶼一萬億倒落海在所不計;紀律部隊高薪厚祿養重兵多時,本來就一早要用。問題是,民勞了、財散了,是否物有所值?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說,找到一宗都是成功,都要做,但關鍵問題是,這樣做是否有效益、資源是否能投在更有用的地方?

封區強檢的經驗,在多個環節留下尾巴,正告訴大家全民強檢不切實際,甚至封鎖街巷禁足亦未必需要。

香港與內地不同,內地城鎮街巷,有人辦公,有完善監視體系,有具體戶口資料,居民基本上無所遁形。但香港封區強檢的結果則說明,香港的人口普查數據資料不具體亦非最新,有居民逃離「疫區」的話政府無法追截,政府亦不容易指控他們違法。現時的「禁足」方式,只限制行動直至檢測有陰性結果,則代表有可能患者剛發病,病毒量未夠,測不準,隱形傳播鏈仍在社區遊走,更不要說那些逃離現場的人待解封後才回家,病毒可以繼續在舊區傳播。

兩次封區「試驗」,可見政府出動的人力,相對檢測人數,比例出奇地高,一個工作人員才檢測約一至兩人。若全民強檢,你不可能找三百萬人去檢測七百萬人,縱使吸收經驗後,人手可以大減,仍是不切實際的龐大數字。

內地抗疫吹奏的「成功典範」,不只因為有強力人員執行禁足,還有強力部門出手封口噤聲。禁足強檢,想一了百了,時日漫長;政府行動影響食物供應、病弱照顧與打工仔生計,怨聲載道難免,孤寡殘障者更不易兼顧,把一切政府甩轆消息撲滅於萌芽階段,需要全面監控網絡,把怨言打成謠言,才能社會和諧,全民讚好,製造錯覺,塑造成功典範。這點,香港拍馬追不上。

將專制慣性植入日常生活

內地還有健康碼,代表不做檢測的人面臨嚴厲懲罰,包括坐車、上班等基本生活都會遭限制,以抗疫之名勒緊你的行動自由和言論自由,正如林鄭所講,內地民眾相對服從,才有可能做得到。

突襲封區的試驗,我們從中學習到,動員的人多、風險難控、效用不明顯,比其他檢測方式的陽性率差不遠。代表着政府大可在高風險地區長期日夜擺街站協助附近居民反覆檢測,大廈污水病毒測試亦似乎能令衞生當局早着先機,搶在有人發病前先測試隔離,如果居民都合作,亦不需強令禁足,自己識做,政府就可以省卻人手,更廣泛及深入社區追蹤檢測。

政府的盲點,在不信任市民。近日封街封巷的行動,林鄭說,為免居民逃走,會用「突襲」形式封鎖強驗,代表繼續不信任市民。不要忘記,香港人是全世界防疫意識最高的一族,經歷過沙士,記憶猶新,大家都知道是甚麼一回事。官民失信,政府從來沒準備去彌補,一年前香港人在搶口罩時,衞生大員還叫人社交場合不須戴口罩,林鄭叫公務員戴了口罩都要除下;叫你封關你不封,入境檢疫又疏漏,到今天尾大不掉,就可以祭出全民強制檢測之大旗。

為何黨媒喋喋不休鼓吹全民強制檢測,因為那是專制的菜單,庶民為了存活,要放下私隱、割捨自由、要服從權力、犧牲小我;專制的慣性堂而皇之植入日常生活,每個人都要警惕。

區家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