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從來也可悲

運動員從來也可悲

近日很多人在網上慨嘆在香港做運動員是很可悲的事,原因是看見政府在疫情下對香港體育業的忽視,我想講的是:「吓,點解家陣先覺得可悲?」

其實由體育學院足球部解散後就已經覺得,要在香港成為一名全職運動員是很困難,連最受大眾歡迎兼有發展職業聯賽的足球也不能夠成為精英項目之一,這還不算可悲嗎?

或者有人認為,體育只是一種娛樂,對經濟毫無幫助,所以球場封閉差不多兩個月,復賽時間遙遙無期,也覺無關痛癢。今次最令球圈人士憤怒的,當然是政府情願開放球場舉辦人群聚集多、傳播風險較高的年宵市場,也不願意開放球場予職業隊練波及比賽,此舉亦反映政府對待每件事情都持有雙重標準。只要能符合「大眾利益」的事情,不論是錯的也能說成對,當權者的決策每有「驚喜」,亦令球圈人士無所適從。

假若再次將聯賽時間表延長,球員合約也相對延長,對一些細球會來說負擔加重,無奈之下也會選擇退賽。假若再有球隊退出,恐怕短期內也不會再有新的投資者加入,因為全香港人都相信,第四波疫情並不會是最後一波,所以就算有心投資足球的人,相信也會持觀望態度,等疫情完全受到控制後,才選擇重新加入,對投資者來說可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近年香港球隊已經逐步邁向專業化,不論是爭標球隊或班費少的球隊,也有完善的球會管理架構,無奈受一些離地無能官員所影響,有機會令一班現役球員要提早轉行去賣花幫補生計。

陳偉豪 前港隊隊長

周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