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香港羽毛球1哥黃永棋當全職運動員15年,30歲的他仍努力去追羽球「第二春」;另邊廂年僅16歲的吳英倫,兩個月前成歷來最年輕全港冠軍,夢想是奪奧運金牌,2位港將相差14歲,但同流着印尼華僑父親的血,同為羽毛球勇敢追夢。
記者/攝影:徐嘉華
上一次跟黃永棋做訪問,是2018年雅加達亞運前,他跟父母在香港一間印尼餐廳,談着印尼文化及生活的點滴,沒想到當時精神奕奕的黃爸爸在2019年8月因心臟問題突然離世;訪問這天,永棋跟太太兼前香港羽球女單代表陳祉嘉帶着女兒黃馨(Mia)在大埔海濱公園家庭樂,小女孩下月才滿一歲,已走得不錯,拿着迷你羽毛球拍有模有樣,永棋笑指要女兒贏在羽球起跑線,盡早訓練她成為港版戴資穎(現世界一姐)。
多得女兒Mia,黃永棋才能淡忘父親離世的傷痛,兩件事相距僅半年,Mia在爺爺過身後半年出生,當時永棋喪父不久,又要在去年2月疫情爆發中迎接女兒來臨,悲喜交集得令一個大男人也不知所措。
「老竇一向係一家之主,佢處理晒屋企所有嘢,佢入院嗰陣我正喺泰國打東京奧運計分賽,媽咪叫我唔使擔心,喺泰國賽首圈出局後,我即時轉機票返香港,入手術室前佢仲好地地,點知手術後病情轉差,最後走咗,當時家姐仲喺美國,我好似一晚長大,要處理所有嘢,覺得要好好珍惜眼前有嘅嘢,我有諗係咪要繼續打落去,但媽咪話老竇好想我贏冠軍,唔應該喺呢刻放棄。」
黃永棋於9月重回賽場,越想贏冠軍報答父親就越打得不好,2019年9月到10月底去過台灣、中國、南韓、丹麥、法國及澳門比賽,每次都首圈出局,世界排名由原來25位跌至32位,失去主賽圈資格,比賽要從外圍賽打起,但疫情前比賽一直沒起色。
永棋的羽毛球路來自父親,60年代因印尼排華輾轉來到香港定居,跟同鄉的太太曾在官塘開印尼餐廳,永棋第一板波,就是爸爸在餐廳門口教他打。
羽毛球是印尼國技,黃永棋小學五年級開始每逢長假就跟父母到印尼練習,2004年印尼的陶菲克奪雅典奧運男單金牌,他讀中二:「當時我咁啱喺印尼練波,喺電視睇到陶菲克贏咗奧運金牌,我心諗之後要過佢頭。」翌年,永棋在喇沙讀完中三後轉做全職運動員至今15年:「要我揀多次都會係咁揀,嗰時羽毛球係我嘅夢想,所以應該勇敢去追。」
「記得轉做全職運動員嗰陣我15歲,目標係打奧運、打亞運、世界排名要去到頭10,要贏奧運獎牌,然後27、8歲退休,𠵱家諗番轉頭都有啲好笑,我27、8歲先去到自己羽毛球嘅『第一春』。」回看永棋這15年全職生涯,他曾於2008年獲亞青銅牌、2012倫奧男單代表、出戰3次亞運、2017年世界排名第10,2011年當過「林丹殺手」。
訪問這天的大埔海濱公園,是黃永棋一家三口這段疫情期間的親子樂園,如果不是疫情,永棋應不停出國比賽爭東奧積分,現在換來是跟女兒無價的經歷:「Mia第一次喊、第一次大小便、第一次換尿片、第一次沖涼、第一次識行,好多第一次我都喺佢身邊,唔係遙距視像可以比較。」太太力讚老公當了父親後,對女兒的一舉一動都很着緊,對家庭多了承擔,訪問時黃永棋時而讓Mia騎膊馬、時而牽着女兒小手漫步公園:「佢喺疫情下出世,大個後一定比其他人堅強,好想Mia再大啲,可以到球場睇我打波。」
女兒激發黃永棋決心追逐羽球「第二春」,現世界排名40的他是香港男單排名第3,疫情這一年訓練斷斷續續的永棋說:「同師弟係良性競爭,平時一齊訓練,會留意自己有咩不足,再去一步步追番以前嘅排位。」問他「第二春」的目標,他想也不想:「雖然打咗15年全職,但贏冠軍嘅欲望仲好強烈,我亦想挑戰世界頭八排名,2017年曾去過世界第10,可惜之後因為受傷冇得再進一步。」香港第一及第二男單是伍家朗及李卓耀。
大家可留意到黃家一家三口都穿上「Every shot counts」的黑色tee呢?黃永棋及嘉嘉近一年多創立了「黃永棋羽毛球會」,仍是港隊代表的永棋閒時會親自教授:「呢句口號嘅意思係『唔好放棄每一球』,我唔放棄我嘅羽球夢之餘,亦想培育下一代。」
去年11月全港羽毛球錦標賽的男單冠軍,是年僅16歲的Jason Gunawan,創了該賽歷來最年輕冠軍,更吸引眼球是他球衣上的英文名,明明一副香港「千禧后」的樣貌,何來這姓氏?原來這位在香港土生土長,年紀輕輕已身高1米80的年輕人,父母是印尼華僑,Gunawan是父親印尼姓氏,外公為他取了個中文名叫吳英倫:「中學時同學都叫我Gunawan,初時都幾介意佢哋叫我個姓,後來就慣咗。」
訪問這天,吳英倫跟帶他「入行」的爸爸打了一場五分友誼賽,誰也沒讓誰,吳父先開紀錄,但英倫從後趕上以「刁時」7:5險勝,問吳爸爸兒子可有進步,閒時會跟兒子在會所打羽毛球的他用英語很專業的說:「佢嘅『劈殺』比以前變化多咗。」
吳英倫的羽毛球路同樣源自父親,吳爸爸在印尼時曾是羽球省隊代表,青少年時是1992巴塞隆拿奧運男單銀牌阿迪的隊友,1998年從印尼移居香港後,羽球變了消閒運動,三子英倫四歲時開始教他,當年適逢2008北京奧運會,英倫記得在家中看林丹對李宗偉的男單決賽,從此認定羽毛球:「好記得佢贏咗京奧金牌後喺場上嘅慶祝動作,好型(林丹在主場2:0勝出後,即時握拳、雙腳跳起,然後十字形躺在球場上),林丹好有霸氣同成就,我想做到甚至超越佢。」
對於當時只有四歲的兒子有此遠大目標,吳爸爸說:「我當時冇當真,但睇住佢咁多年,我覺得個仔有奧運冠軍呢個目標係好事,但要一步步嚟,我哋都會支持佢。」
吳英倫在去年11月全港羽毛球錦標賽一戰成名前已是學界明星,小學已技壓同齡球手,小五及小六連奪兩屆小學精英賽男單冠軍,中學升上名校拔萃男書院亦獲獎無數,中二及中四分別協助男拔奪C Grade及B Grade團體冠軍,自己在中三及中四奪精英賽個人賽兩連冠,但突如其來的疫情加速英倫提早轉全職運動員,去年完成中四學業後,9月正式成為體院全職運動員。
「其實我一直都有做全職運動員嘅計劃,只係唔知幾時開始,但上年初疫情開始,令我冇辦法正常訓練,體院為咗防疫要封院,我當時係兼職運動員,所以唔可以入去訓練,只可以喺屋企自己練,生活好悶,好想快啲有正常練習,於是9月就決定轉做全職。」吳英倫2016年中一升中二時加入港青,開始到體院跟大港隊一同訓練,1星期有2至3天全日在體院:「同師兄訓練對我好有幫助,佢哋嘅訓練強度同實力都好強,我每日跟佢哋嘅速度去練,令我進步好快,力量同速度提升得最多,雖然我唔捨得高中生活,但冇辦法,最後選擇咗『夢想』。」
英倫去年讀完中四後轉做全職的決定沒嚇壞父母,反而得到他們更大的支持,吳爸爸說:「最初我同老婆都想個仔讀埋中學,但疫情突然殺到,佢又完全入唔到體院訓練,讀書之後可以再讀,衡量過佢嘅羽毛球天份,我哋唔想浪費。」吳家每逢農曆新年都會飛赴印尼雅加達探親,英倫小時候亦在暑假飛去印尼練波,打好底子。現在體院集宿集訓的他,最想盡快有比賽,他上一次國際賽是去年3月德國及荷蘭的青少年比賽。
在今次英倫帶來的難忘獎牌中,包括有全港精英賽男單冠軍獎座、自己首個國際賽金牌(2018新加坡國際青少年賽U15)、自己首個最大型賽事銀牌(2019亞洲青少年賽U17),但就獨欠11月全港羽毛球錦標賽金牌,當時他在4強爆冷以2:0擊敗世界排名第8的香港1哥伍家朗,決賽就以2:1勝師兄陳延澤,以16歲之齡成本賽最年輕冠軍:「呢個全港賽冠軍,我主要係平常心、冇畀太大壓力自己,亦冇抱太高期望,反而對手係承受住好大壓力,咁我先贏到,我同佢哋仲有差距。」
踏入新一年,吳英倫已鎖定兩個大賽目標,一個是7月的亞青賽以及10月世青賽,這些都是他晉身大港隊的必經之路;外公給他起了個中文名「英倫」,吳爸爸笑說:「可能公公想佢有一日喺全英賽贏牌。」全英賽是世巡賽1000的頂級比賽,亦是英倫通往奧運金牌夢的一大考驗。
這兩位印尼華僑同鄉,雖然一個在職業生涯剛起步,一個已到尋求「第二春」的年紀,但對羽球熱愛不相伯仲,不時跟師弟交換心得的黃永棋,看好吳英倫具備衝擊最高水平條件:「佢身體條件好好,體力、意志力、專注度都好突出。」英倫亦多謝師兄時常提點,令自己少走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