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許久不見的老朋友Paul忽然傳來照片,是中環碼頭一個畫在地上的圓形迷宮圖案。這種讓人邊走路邊冥想的圖形,在歐洲大教堂甚或香港修道院也可見到,最適合閒人在裏頭漫無目的踱步,思考宇宙,感悟人生。它在中環碼頭出現,卻令Paul有點意外,叫我不妨寫一寫。
翻查資料,原來這神秘圖案兩年前已有,天星碼頭專頁也有介紹。圖案由世界迷宮圖案學會亞洲代表Martha Collard及義工合力完成,參照中世紀法國沙特爾聖母主教座堂的經典迷宮圖案繪製,直徑42呎,步行徑由起點到中心大概800呎長。天星的資料又說:「有別於一般迷宮,迷宮圖案是沒有盡頭的,你不用動腦筋去想出破解辦法。相反,你只需踏出第一步,步行徑會引領你到終點。」這兒涉及一有趣問題:「一般迷宮」與這個帶靈修意味的「經典迷宮」有何分別?
迷宮在英文有兩個字表達,一是maze,一是labyrinth,而天星碼頭圖案是後者。「Maze」的語源跟「amazed」有關,來自古英語,帶有「迷惑」的意思,今天特指那種穿插迂迴曲折分叉歧路,旨在令步行者失去方向的迷陣;至於「labyrinth」則出自希臘語「labyrinthos」,字源大概跟巷子(laura)有關,不一定用來迷惑遊人。
希臘神話中住着怪物米諾陶洛斯(Minotauros)的克里特迷宮,固然是現代意義的maze(儘管古希臘人以「labyrinthos」稱呼它),但希羅多德在《歷史》描述古埃及迷宮,只說它比金字塔更偉大,耗費人力物力,超過希臘所有建築總和:迷宮有12個有蓋院落,3000房間,地上地下各1500間,「我見過它,非語言所能形容」(ton ego ede eidon logou mezo)。希羅多德只稱許迷宮的宏偉壯觀,沒說它會令人迷路。
在現代社會,令人困惑的迷宮反而隨處可見,只是它不叫迷宮,叫商場。相形之下,天星迷宮就純潔得多——你可以站在起點,腦中想一個字,或一個要解決的問題,然後沿着早已設計的曲線,邊走邊想,「迷宮圖案的設計是讓人的生活得到歇息。」有空的話,你不妨到那兒走一圈。想想我們的宇宙是否像波赫士常常暗示那樣,也是一個大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