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陳昭如的報導文學《被搶劫的人生:蘇炳坤從冤枉到無罪的三十年長路》。這是一個發生在1986年的案子。那年,新竹連續有銀樓被搶。警方先逮捕了木工郭中雄,之後又根據郭中雄的證詞逮捕與郭有過爭吵的傢俱公司老闆蘇炳坤,以強盜罪起訴兩人。
郭中雄認罪,但證詞反覆。蘇炳坤從頭到尾否認犯罪。兩人都遭到嚴重刑求(編按:刑求即刑訊逼供)。蘇炳坤在一審被判無罪,二審改判有罪(十五年有期徒刑),三審上訴被駁回。從此成了有罪之人。因為審判過程瑕疵明顯,從一開始便有許多人注意到這是起冤案。有不少法界人士代為發聲,即使如此,改正一個系統內的錯誤仍然花了三十年。且是先被總統特赦,而後才在重審中平反。
讀昭如的報導文學作品,向來能感受到她的同理心。這個案子,相對單純,只是從頭到尾有一個看不見的影響力叫做「刑求」。蘇炳坤與郭中雄都說自己被刑求。親人也在會面時親眼見到他們被刑求後的慘狀。白紙黑字的筆錄中,郭中雄時常對問題不回答,或是一逕地說著「不想活了」,流露痛苦而放棄的態度;明明是右撇子,卻用左手簽名,警方還特別在他歪斜的簽名下方寫道這是用左手簽的。(是遭刑求受傷而無法用右手嗎?)後來郭中雄曾經公然翻供,掀開上衣露出被刑求的傷痕。這些重複出現的「刑求」證據和跡象,卻都被視而不見,未被認知為法庭承認的事實。最終造成蘇炳坤被判刑。
刑求的事實一旦「被看不見」,要讓它「被看見」極不容易。即使有許多法界人士出力發聲,仍然花了三十年。這讓我想起剛在Netflix上看的一部科幻片《末日激戰》──在戰場中,人類的判斷時有偏頗,軍方遂研發製造了一位生化人軍官,進行特殊任務。你以為,生化人軍官必定是基於無情的電腦運算而行動?不,這位軍官說,他比人類擅長「感覺」──他被製造成擅於感覺,且不忽略那些感知而做判斷。
這是我們這時代的寓言嗎?人類被環境、被流程、被習慣麻木,視而不見,或見了但視為沒有辦法。終至要AI生化人來代替人類感覺和行動。
蘇炳坤被特赦後,仍然堅持上訴要求重審。重審時,出現了史無前例的情況:檢方與辯方都主張蘇炳坤無罪。人類確實常昧於事實,或許判斷力不如AI。或許,只有堅持修正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系統錯誤,才是人類的價值。
張惠菁
台灣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