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者及他們的家屬曾經透過「武漢肺炎民間資訊」網站求助,網站創辦了差不多一年,目的是讓同路人一起面對家人病危的種種壓力。發起人Brian沒想過資訊網還有這個用途,成立時只希望把數據和資訊整合,由政府每天發佈的PDF變成更易用的互動個案資料庫。
近來網站再次招募義工處理資訊,原以為電腦程式能輕易把政府發佈的資料上載至網站,怎料原來是靠十幾名義工分三更,每天聽疫情記招,然後人手把資料輸入。
第四波高峯期,每天上百個案,他們要做到深夜,還要隨時留意會否有突發新聞稿,然後用四、五小時校對和繙譯成英文,想不到號稱要成為智能城市的香港,政府在開放數據方面,近年仍是毫無寸進,「八成要用人手輸入同整理,同名大廈都有好多,要逐個查。」
政府網頁的地圖可查確診者曾到的地方,卻沒有其他搜尋選項,「民間資訊」網卻有「群組」、「病發日期」、「患者狀態」等選項,更易追蹤患者,「政府網頁開頭連咩群組都無,後來先有,但就無出、入院日期、患者情況。負壓病房使用率呢啲咁重要嘅數據都無update,要義工聽記者會」。「g0vhk」 創辦人黃浩華指出,政府往往以病人私隱的理由拒絕開放疫情相關的數據,但在公眾安全的前提下,市民應有知情權。
網站不單能讓民間掌握更多疫情資訊,而在歷史紀錄上亦有很大作用。黃浩華解釋,當年關於SARS的數據非常少,只有一份衞生事務委員會的檢討報告,「一份PDF,數據太簡單。希望今次紀錄返完整數據,日後畀學術機構做研究。」
數據是真相,他覺得必須從數據中學習,城市才能進步,「但好可惜,政府mindset係避免放出數據,怕市民發掘真相會鬧政府,但喺疫情呢件事上,剛好相反,你唔放數據出來就真係會畀人鬧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