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小區」就是全景監獄(顧書維)

港式「小區」就是全景監獄(顧書維)

香港第四波疫情反覆,以佐敦、油麻地一帶尤為嚴重,1月中起被政府劃為強制檢測區域,並被冠名「小區」。此後,政府在各個記者會中都積極運用「小區」一詞,時隔數天,深水埗區又劃一個,而這些住在「小區」的市民,惶惶不可終日,擔憂自己或家人染疫。

實現威權式監控

其實「小區」一詞,政治意涵絕不止於一句用語般簡單,而是包含共產黨的管理思維,薛鳳旋在《北京:由傳統國都到社會主義首都》提到,「小區」最初是蘇聯的社區規劃模式,1950年代末因俄語譯文引入中國,當時最小規模的「小區」是以能設置一所小學為條件,而北京夕照寺區就是最初發展的「小區」,約有5,000多名住戶,佔地15公頃(約15個標準足球場大小)。

自此,中國大陸一直在全國各地建設不同的「小區」,其特色就是採用封閉式管理、以清晰圍牆作區界,再配合業委會、居委會等政治組織監控,換句話說,政府要了解住戶的一舉一動,易如反掌。

社會學家傅柯曾經說過:「現代社會就是一所大監獄。」這是對法國哲學家邊沁設計「全景(圓形)監獄」(Panopticon)的延伸說法。「全景監獄」本身就是權力的呈現,藉一種透視形的空間結構,設置悉數密不透風的監視塔,使監獄能在守衞人數不敷的情況下,也可以構成囚犯自身及互相之間的監控,催生他們心中的恐懼,驅使他們時刻警惕自己的行為,從而構成服從性。

服從性也不是自然而生,在「全景監獄」的特色下,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如同赤裸一般,輕易就被他人一覽無遺,每時每刻都有被別人「看着」的感覺,而卻永遠不知道是誰,結果就只能制約自己行為,產生紀律,避免受罰,這種無形的「注視」或「被注視」感,傅柯形容為權力的施展,對人產生制約作用。

這正好是描述中共無限制的「小區監控」行徑,透過空間設計、大量的監控鏡頭、實名制登記住戶、訪客出入,以達致傅柯在《規訓與懲罰》提到的「自我壓制」,亦即居民有如被囚在全景監獄的人一樣,恒久地假設自己會被其他人、守衞等監視,並且時刻調節自己的行為來服膺組織(例如居委會)等,讓自己也成為自己的警衞,當然,他們也絕少甚至從來不會挑戰組織設定的行為標準。如今政府借防疫為名,將「小區」之說融入香港,不禁令人懷疑背後的思維。

「老大哥在看着你」,奧威爾筆下對現代威權社會中無處不在監控的描述,成了今日的現實。香港現在作為中國「實然」的一部份,疫情爆發一年後的「小區」安排,不正正是司馬昭之心嗎?

顧書維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