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應百客」,菜蔬種類繁多,究竟農夫是憑甚麼去決定種何種農產品的呢?理由千萬,有理性的,但有更多是不合理性的,讓我細細道來吧!
我的老爸老媽原本是中學小學的老師,為了躲避文革才跑來香港當農夫,想想都知道不會是本願,「馬死落地行」從農耕田,也只是為了幾個孩子的將來,找一個靜靜的地方餵養孩子長大,教導兒女成材。「有效率」的賺錢方式就是我爸的根據,跟其他農民不同,父母從不要我們兄弟幫忙下田工作,甚至不喜歡我們下田,只會在農忙時才稍為找我們幫工一下,怕農務影響到孩子的功課(說真的,就算沒有下田也不代表我們會溫習呢,羞愧)。所以,一些整天需要勞動人手的農作物慢慢就放棄不種了,最明顯的就是收成周期短的葉菜。以勞動密集來計算,豆苗、白菜、菜心、莧菜、通菜之類大家常吃的葉菜,都要求高度的密集勞動力。她們只需生長個多月便可收割,單株重量又輕又小,要大量人手持續下田採收,才能湊足斤両,所以家裏種葉菜的孩子總是在田裏由早忙到晚。不過,葉菜需求大,生長期短,比較好種易種,成本也較輕,是農夫「賺快錢」的不二門路。
我爸在八十年代初之前也種上不少葉菜,但慢慢便轉型為以種瓜果豆類為主,要求較少收割拔草勞工(不想我們下田)。不過,想要當夏種瓜豆、冬種番茄的農夫,面對的困難也多,因為開花結實的東西,生長時間必然較長,吹風打雨造成的損失風險更高。而且,瓜豆番茄搭棚修剪又需要一定的人工與技術,竹子的開支也是負擔,所以瓜豆農一直比葉菜農要少。有弊必然有利,瓜豆的投資雖比較高,但只要技術和管理得宜的話,收成期就比較長,收割也沒有葉菜的勞累,試想想剪下一個三十斤的冬瓜只需幾分鐘,而拔三十斤的莧菜並清洗可要一二個小時,數口就交給大家自己計算看看了。
最省工的就一定是根莖類的農作物,因為管理易,澆水少,而且每株都「份量十足」,番薯芋頭蘿蔔的動不動就一兩斤一個,無論是工作或收穫都是最便捷的,但賺錢少就令到農夫卻步了。生長時間長,價格低,單位面積的年產量又少,要種上許多許多地才夠吃啊!如果農夫有一大幫孩子的開銷,種根類作物只能是幫補的副業。有沒有比種根莖作物效率更差的東西?當然有囉!種米種麥要一年半載,一斗地一年只有幾百斤產出;還有水果茶葉咖啡,產能更低,又要空間,又要加工,還要大量人手收割,只有地價和勞工皆便宜的地方才有戲唱。
上一輩的農民,很多是父母祖傳下來的手藝,不易轉換技術。好像七八十年代菜心白菜有價有市,種菜心的賺得笑呵呵,但到了九十年代便宜的大陸菜心傾銷進港,弄得本地菜心一籮的批發價也賣不了十元八塊,連運輸費也付不起,就是那個時候最多菜農「摺埋」退休。現在香港農業有點起色,全靠「有機」與「本土」兩個詞語,食物安全與本土情意結讓本地新手農夫有機會捲土重來,可是年輕農夫少了傳承,也少了技術、體力及家族支援,但要「搵到食」仍要種得出足夠「質」與「量」的農產品交付市場才成,我近年帶領的一班年輕農夫所種的冬瓜、高麗菜和新派根莖作物產銷計劃,就是為「素人」農夫度身訂做的「簡易菜單」,希望他們能一步一足迹的慢慢走好從農路。
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