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武肺疫情持續逾一年,市民減少外出,令血庫經常告急。醫管局新界東聯網近年實施病人血液管理方案,加上引入新一代治療貧血藥物,去年整體血液使用量減少15%。公院醫生強調血液管理方案並非讓病人「餓住出院」,而是透過輸血以外方法令病人能自行造血,減少依賴。
新界東聯網病人血液管理及輸血委員會主席王紹明醫生指,輸血是常見和重要的醫療程序,但隨人口老化持續,社會對血液需求將不斷增加。惟輸血涉及安全和感染等問題,包括會發燒、敏感和氣喘等,血液製品亦得來不易,故西方國家2011年起提倡病人血液管理,包括找出貧血原因補充鐵質、手術時降失血量等,減少不必要輸血。
王指骨髓衰竭或白血病病人身體難造血,但針對常見缺鐵性貧血病人,除輸血還有不少替代方案,包括口服鐵丸和針劑。以往鐵丸被病人投訴副作用多,包括便秘和胃部不適;針劑則要「溝淡」,一次需注射數小時,但2018年醫管局引入新藥,口服藥毋須空肚食用,減少胃部不適;針劑新配方亦可一次過打足夠劑量,縮短至半小時內完成。
新界東聯網自從實施病人血液管理方案後,2016年至2019年間婦科血液使用量減53%、大腸切除手術病人輸血比例亦降25%。王稱相關手術病人出院時血色素維持在11,與以往相若,「好鼓舞,證明我哋唔係話唔輸血畀佢,餓住佢出院」。王指經過解釋後,病人大都接受非輸血治療,「輸血真係輸完即刻感覺好咗,針劑要等幾日,口服藥要等兩至三星期,但輸血輸完一包就冇,補充鐵質可以自己造四包血」。
去年8月有實習醫生在網上發文指血液製品短缺,有病人血色素低於7(正常約11至12)仍被拒輸血,王承認遇過類似情況,他指甚麼時候必須輸血無硬性規定,一般是低於7便考慮,但視乎病人臨床情況排序,「如果10個病人得8包血都要揀,可能後生仔6度都冇事,但老人家7.9度已經頂唔住」。他期望醫院各科繼續合作實施血液管理方案,進一步降低不必要輸血,減少社會對血液製品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