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國畢菲特之稱的基金經理李祿,創辦的基金喜馬拉雅資本,最近大手增持郵政儲蓄銀行(1658),持股總值約48億元,因為持股量超過5%需要申報,除令李祿再次登報,郵儲行去年股價表現亦跑贏五大行。
李祿是六四事件21名被政府通緝的學生領袖之一,他當年就讀於南京大學,參加天安門學生運動,是高自聯骨幹。出事後,經法國流亡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同期修讀了三個學位,分別是經濟、法律和工商管理。1997年他在美國創立了喜馬拉雅資本,後來更獲畢菲特的投資夥伴查理芒格賞識,加入成為基金主要的投資者。畢菲特上世紀入股比亞廸(1211),據聞亦是李祿牽線的。2010年9月畢菲特訪問中國,李祿隨行,官方鋪出紅地毯之餘,對六四事件隻字不提。
六四距今已是半輩子的事,當年的學生今天已是壯年,每個人頭上的一片天都不同,各自各精采。最近看李劼的《歷史輪迴中的百年中國》,作者對六四有另一種看法。他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當日的學生領導,最後都能全身而退,即使是坐了牢的王丹,最後亦保住性命流亡海外,真正付出代價的是捍衞學生領袖們的老百姓和無名學生。看歷史要多角度,我且節錄李劼的說法供大家參考:
1)趙紫陽:有着商人般的計算,長時間躲在學生背後,希望用學生逼鄧小平下台;趙向學生道別,等於將學生推到鄧小平的槍口上;早前鄧小平提出自己全退,趙紫陽半退,但趙根本沒有退的意欲。
2)胡耀邦:過於天真沒有機心,倒台是天理,卻因此贏盡民心。
3)學生領袖:他們享受和需要大台,自我在種種慾望推動下飛快地膨脹,所以在退或不退的問題上糾纏不清;學生拒絕談判,然而運動要取得政治成果,便需要談判,民主更牽涉到大量的談判。
4)鄧小平:學生運動令他聯想到自己過去經歷過的文革,鄧小平是見過刀槍的人,流血不是一件大事。
「佔中」和「反送中」運動結集了那麼多人的心和力,卻對推進香港和大陸的政治改革,短期間產生不了絲毫作用,也許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學習,起局起得漂亮,也要懂得怎樣走下去。
張宗永
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