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力牆】紅籌股入恒指屢大跌 - 林本利

【林氏力牆】紅籌股入恒指屢大跌 - 林本利

中概股和科技股帶動恒指飆升,市場憧憬更多相關股份被納入恒指。恒指公司過去20多年曾兩次改革恒指成份股,1992和2006年恒指先後納入紅籌和國企股,但只能短暫推升恒指。

恒指1992年8月納入中信泰富,成首隻恒指紅籌股;1994年11月再納入粵海投資成為第二隻恒指紅籌股,兩公司過去都出現財政危機。1998年爆發亞洲金融風暴後,粵海企業現財困,要靠港人打救,把東江水協議注入粵海投資。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輪到中信泰富因炒燶澳元虧損過百億港元,要勞煩母公司打救。

1997年7月,另一紅籌股華潤創業被納入恒指,之後公司不斷擴張,涉足能源、零售、咖啡店、啤酒等業務;2014年華潤集團董事長宋林涉嚴重違紀違法被免職,同系公司股價暴跌。之後華潤集團重組,華潤創業變成華潤啤酒。

1998年1月,恒指公司把上海實業及剛上市幾個月的中國電信(即中國移動941)兩隻紅籌股納入恒指,同樣令股價一度攀升,但都無以為繼。上海實業1996年來港上市,招股價7.28元,上市後狂升,1997年升上60元,1998年1月被納入恒指後股價持續下挫,到2004年9月被剔出恒指,股價跌至僅14元。

至於中國電信,1997年10月在港上市,招股價11.8元,之後乘科網熱潮,股價2000年3月升至80元,協助恒指創18397點新高。之後泡沫爆破,2003年跌至僅15元,跌幅逾八成。之後由2000至2009年,共10隻被納入恒指的紅籌股,包括聯想集團、聯通、中海油、招商局港口、中遠海運港口、駿威汽車(已除牌)、網通(已除牌)、中海外、中國鋁業和華潤電力,全都表現不濟,大部份早已被「叮走」。

紅籌股成恒指成份股後,大部份股價大跌,拖累恒指,令恒指過去20多年每年平均升幅不到3%。恒指公司挑選紅籌股眼光奇差,2006年9月起納入大型國企,結果又如何?下回分解。

註:林本利2月在《蘋果》舉辦網上Fan享會,分享牛年投資策略,有興趣讀者請留意稍後公佈。

林本利

經濟學家、活道教育中心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