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通過新法 日外相表憂慮 華准海警動武 釣島升溫

人大通過新法 日外相表憂慮 
華准海警動武 釣島升溫

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前日在北京閉幕,會上審議通過的《海警法》備受外界關注。因為當中授權了海警可在「中國管轄海域」處理外國船隻時動用武力,這意味着中國海警未來在東海及南海等爭議海域執法時將「有法可依」。當中,與中國在東海釣魚台海域有主權爭議的日本預料將首當其衝,日本外相茂木敏充亦回應指,已就《海警法》向中方表達關注及憂慮。

《海警法》將於2月1日起生效,並列明中國海警執法範圍包括中國內海、領海、毗連區、經濟海域、大陸礁層以及「中國管轄的其他海域」。若外國船舶進入「中國管轄海域」非法從事生產作業活動、不服從停船指令或拒絕中國海警登船檢查,新法授權海警單位在警告無效後,可使用各類武力,包括個人手持槍械,艦載機槍等,甚至是使用飛機搭載的武器。

■內地通過《海警法》,授權海警可向外國船隻動武。

頻闖沿海333天創新高

日媒《共同社》分析指,《海警法》代表中國海警未來可能在釣魚台海域,透過檢查日本漁船或驅逐海保巡邏船,以凸顯「管轄權」,而且行動將變得尖銳,加上中國海警獲授權使用飛機搭載的武器,預料釣魚台上空的對立將變得激烈。事實上早在《海警法》獲通過前,中方海警船去年已頻頻進入釣魚台爭議海域。據日本海上保安廳資料顯示,包括海警船在內的中國公務船去年在釣魚台周邊海域共航行了333天,紀錄創歷史新高。日本海上保安廳長官奧島高弘上月曾表示,隨着中國公務船近期持續大型化及武裝化,局勢是難以預料的嚴峻。

除東海外,中國海警船過去亦屢在南海爭議海域與周邊國家起衝突,包括去年11月有中國海警船與馬來西亞軍艦在南海「對峙」、菲律賓去年5月指控中國海警在南海黃岩島淺灘沒收菲國漁民的漁具及同年4月2日有中國海警船在永興島附近撞沉越南漁船等。不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日前回應《海警法》爭議時,始終強調草案相關內容符合國際慣例和各國的實踐。

據軍事評論員黃東向本報分析,中方此舉是企圖以法律「包裝」在東海與南海等爭議性海域動武的合法性,以呼應國家主席習近平過往一直強調的所謂「依法治國」,同時為過往中國海警的執法行動「自圓其說」,讓執法行動可與法律「兩條腿走路」,避免有關行動欠缺法律支撐而令中國在國際形象上有所吃虧,不過這是否代表相關執法行動符合國際法自然是另一回事。

■《海警法》通過後,釣魚台局勢更趨緊張。資料圖片

藉法出師 避損國際形象

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許楨亦同樣認為,這次《海警法》的通過只是為海警的過去發展提供執法依據,但強調不用過份解讀中國海警成為「第二海軍」。他認為,中國海警的執法對象始終為別國的民船、走私船及執法船隻等,在處理防務、海域主權爭議時,海軍仍然是主力,中國海警的執法行動仍需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約束。

共同社/《蘋果》記者

■日本外相茂木敏充(右)對新法規表示憂慮。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