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疫情至今,特區政府抗疫徹底失敗,民不聊生,經營環境越見艱難。失業、破產人士屢創新高,商戶倒閉熱潮更有如骨牌效應,不同行業倒閉接踵而來。由去年《財政預算案》的紓困措施搔不到癢處,到今年2021-22年度的《財政預算案》諮詢,依然未見有任何實質方案能夠紓解民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予香港市民印象更是對刺激經濟毫無頭緒,卻又在主流媒體大賣廣告,聲稱要了解市民喜歡食乜嘢餸「甜酸苦辣」口味云云,先不談這個宣傳手法公關何等失敗,只能讓市民深深感受到政府毫無方向,領導班子更是沒有絲毫能力帶領香港走出現在的經濟困局。
自從特區政府取消選舉,民主派全面撤出立法會,議事堂就猶如政府與保皇黨的遊樂場,觀乎各保皇黨最近就《財政預算案》的建議更是離地萬象,完全摸不着頭腦。實政圓桌建議向市民派8,000蚊、百分百退稅上限兩萬元;新民黨說要開放合法賭博MMA和籃球;其他諸如增設富人稅、增股息、紅酒稅收等等,大部份對活在水深火熱的普通市民及小商戶毫無用處。
作為小商戶,當有盈利時我們克盡己任向政府繳交稅項,但到現在經營困難,連生存都談不上時,又何來有稅要交?就算退稅上限上調至數十萬,對失業、倒閉、破產的市民來說一樣是毫無意義。而受惠的人士卻只餘下有盈利的財團和本身有需要繳稅的人士。
多年來,政府的方向只着重於如何增加政府本身的收入,而完全沒有交代就算政府增加收入後,會如何適當運用所得的收入。就如兩輪保就業計劃,政府大灑金錢,卻幫不到小商户的僱主及僱員,倒閉和失業的數字不減反而一直攀升。另一邊廂,本身財政穩健及有豐厚盈利的大財團卻是保就業計劃的大贏家,政府幫手出人工,減少本身支出,一些大財團變相豬籠入水。
限聚令實施至今,可謂從未見其利卻先見其弊。除了控制不了疫情在社區大規模爆發,反而壓制了市民能夠外出消費的機會,連帶所有行業都被拖垮。無論商戶推出如何吸引的優惠、減價熱潮,本身市民經已被香港經濟衰退的陰霾所籠罩,消費意欲大減,意識上轉為積穀防饑為先。
作為小商戶,一直都不苛求政府有任何幫助,習慣了自生自滅的經營環境,對本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更是毫無期望,小商戶倒閉已去到只是時間的問題,而不是會不會倒閉的問題。在可見的將來,經歷了武漢肺炎的浩劫後,在香港能夠生存下來的商戶,相信只會餘下實力雄厚的大財團或中資機構,到時候財團壟斷控制物價等問題,只會為香港人帶來另一場浩劫。難道要我們香港人只剩下到大灣區見工的選擇?
本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指導原則是「撐企業、保就業、振經濟、紓民困」,到現時為止,各行各業誰會感受到政府有能力和熱誠實踐這12個大字?香港人無論是失業、倒閉商戶、基層、破產人士只能自求多福,靠自己度過特區政府和武漢肺炎帶來的浩劫餘波。
樂康判官
小店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