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接種新冠疫苗計劃即將開展,「打?唔打?」是討論熱點。且讓我這個家庭醫生分享想法。
首先,預防疫苗是應對疾病,特別是傳染病的最佳方法。例如每年的流感,雖然有特效藥對抗病毒,但流感針可以避免染病,亦可以減少嚴重併發症。不少常見而嚴重疾病,科學家都在積極研究疫苗,例如登革熱,以至各種癌症。而且研究指以現時感染率,很難達至社區群體免疫力,其間需要很長時間,亦會有更多人死亡。所以,有不同的新冠疫苗應市,可以供大量市民接種,絕對是好事。
不過,由於新冠病毒是新出現病毒,疫苗亦是緊急研製,當中有些用了新技術。於是,很自然擔心會否有不良反應和副作用。雖然各種疫苗都通過臨床研究和醫學監管,但可能有些罕見副作用,大規模注射才會出現。長遠影響,亦有待時間反映。加上現時資訊氾濫,大家更加選擇困難,無所適從。
我認為決定是否接種、接種哪一種新冠疫苗,個人方面要平衡風險,不可能有零風險情況。不同種類的疫苗,有不同副作用,於不同基本因素的不同群組,有不同的發生機率。實際供應情況也是考慮,全球疫情嚴重,疫苗選擇受到局限。不接種嗎?也不等於是零風險,因為會有感染以至死亡的風險。
何時接種,是另一項考慮。高風險人士可能擔心安排太慢,或者自己不是優先接種。低風險人士可能希望先作觀察。香港的優勢,是有歐美等已經開展疫苗注射地區的資訊作參考。而且,香港疫情不算嚴重,未至分秒必爭情況。
疫苗的即時不良反應,相信通過妥善急救安排,可以將風險減至最低。至於長遠反應,要確保安全,可能要等幾年以至幾十年。其實疫苗是有限度使用,相對基因改造食物、不當使用食物添加劑、以至空氣污染等恒常接觸,風險始終是有限。
反而,一個地區的接種策略有更多考慮,例如經濟因素,以至疫苗的質素、疫苗的供應等。就看怎樣處理現時科興疫苗的有欠理想數據,和mRNA疫苗的懷疑嚴重反應,是非常深奧的博弈理論。
鄭志文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