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對華強硬開局(劉細良)

拜登對華強硬開局(劉細良)

美國準國務卿布林肯出席參議院外委會召開的國務卿任命聽證會,主力談對華政策,他基本上是延續特朗普路線,關於台灣問題,布林肯表示拜登政府將延續美國對台承諾,確保台灣自我防衞能力,並希望台灣在國際上發揮更大作用,布林肯說,當國際組織不需國家地位就能成為會員時,台灣應當成為會員,而至於需要國家地位的組織,則應該要讓台灣有其他方式參與。他也提到即將卸任的國務卿蓬佩奧宣佈取消美台交往限制,表示:「我們會深入研究《台灣保證法》所制訂的規定,我們會研究這件事。」

香港問題的回應是:中國侵害香港民主自由,美國應更早就出手回應港區國安法,更指要認真檢視中共繼續利用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問題,又期望美國能協助收容部份逃離香港尋求庇護的港人。至於中國,他認為「毫無疑問」對美國在內的所有國家構成最大的挑戰,他認為特朗普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是正確的,即使他不同意他的方式,也相信兩黨有非常牢固的基礎,以建立跨黨派政策對抗中國。對於國務卿蓬佩奧在卸任前夕指控中國廣泛打壓新疆維吾爾人,犯了種族滅絕、違反人道的罪行,布林肯說,自己的判斷同蓬佩奧一致。

至於另一位出任財長的前聯儲局主席耶倫,也擺脫了當學究式言論,透露出會繼承特朗普政府的強硬政策,耶倫說:「中國正通過傾銷產品、設置貿易壁壘和非法補貼企業的做法削弱美國公司競爭力。」她把中國稱作是「我們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指摘中國「一直在竊取智慧財產權並通過一些做法來獲取不公平的技術優勢,包括強制技術轉讓」,「這些做法,包括中國較低的勞工和環境標準,都是我們準備動用全部手段去解決的問題。」兩位重量級人馬在國會聽證會上展示了強硬對華立場。

拜登另一個重要對華政策推手是坎貝爾出任國家安全委員會主管亞洲事務的官員,稱為印太事務協調官,《外交政策》報道指有關任命是加強新政府對華政策,在亞洲問題上是大膽舉動。他是奧巴馬重返亞洲的策劃者,也是拜登對華的「前線指揮官」。重返亞洲是建立印太圍堵聯盟,以亞洲政策取代對華政策。

終止基辛格對華接觸政策

目前拜登對華由國務卿布林肯、國安顧問蘇利文及「亞洲沙皇」坎貝爾三人組成,他們對華政策其實已有基本共識:源自基辛格年代對華接觸政策終止,今後框架基本上沿特朗普方向而行,但執行層面回復專業外交官的方法,即是唔會靠口水戰撩交打,而是組織印太軍事、政治及經貿聯盟。軍事上以美日澳印「四方對話機制」作核心,再邀請周邊國家加入,形成多邊安全保衞框架,這也是蓬佩奧2020風塵僕僕打下的基礎,經貿聯盟則復活奧馬巴時代的TPP,由日本手上接過來重新上路。在奧巴馬年代,這些Reset對華政策通稱為「再平衡」,當時坎貝爾用中性語言去減低挑釁性,但實質是要遏止中共在亞洲及全球的影響,只是知易行難,基本上沒甚麼成果。經過特朗普、蓬佩奧的猛烈手段「破局」,今日坎貝爾的工作比四年前容易得多,因為已定性中共為競爭對手及美國最大威脅,不用遮遮掩掩。

每次美國轉換領導,中共總會認為時機將至,可以扭轉形勢,四年前錯判特朗普,四年後,也可能重蹈覆轍。

劉細良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