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隊去年破盡紀錄:首次建成全球最大型艦隊、進行史上最多軍演及空軍擾台次數最多,領導人及學者熱談武統。有軍事專家相信,中國現時一年可造出其他小國艦隻總和,在亞太印太除美日之外幾乎無敵。中國攻台未成,其攻台準備及瘋狂造艦引起亞洲諸國猜疑,多國紛紛宣佈2021年軍費將破歷史紀錄,增購航母及神盾艦,應對中國軍備競賽。未來一個小小的南海,或多至十多隻頂級航母航行。軍事專家形容航母軍備競賽,儼如第一次世界大戰般增建戰列艦,南海及印太未來將變成「航母鬥獸場」。
美國國會去年繳交一份解構了中國海軍實力的報告。中國在2005年至2020年間,海軍艦隊由216艘增至333艘,2015年竟增加100多艘,總數超越美國的296艘。該報告強調,美軍的戰鬥艦數量包括輔助艦和支援艦,但中國的數字則不包含上述艦艇。中國航母興建是一浪接一接,前年年底國產航母山東艦正式服役,第二艘國產航母003亦盛傳今年即將下水,003還未完成,第三艘國產航母004在去年年底已開始建造。新航母技術據稱有大進步,003及004航母將使用電磁彈射技術,用電磁將飛機彈射出擊,相較於傳統的彈射器,出擊率提高三分一。
航母出擊必須使用護衞艦護航,中國的護衞艦增幅是眾艦之中最驚人。中國在2014年只有八艘護衞艦,後每年遞增,去年再加七艘,目前共有49艘護衞艦,明顯是為中國國產航母做準備。至於攻台戰艦075兩棲攻擊艦去年已海試,估計明年最少有三艘服役,長遠最少增至八艘。中國去年軍費高達1.27萬億人民幣,比前年1.18萬億人民幣增加6.6%。
軍事評論員黃東向本報指出,海軍造艦無法遮掩,普通商業衞星都可發現,較能看到中國實力。他稱中國造艦速度達「恐怖級」。他說:「這種造艦情況,如果與中國有領土爭議、有糾紛的國家當然會更驚。中國究竟為咩?純粹防衞作用?但中國一年可以造出其他小國艦隻總和,拿一年的戰艦數量,可以將除了美、日以外的周邊國家幾乎擊潰,幾乎是無敵。」黃東更補充,中國一直沒公佈未來欲建多少航母,但屢傳保守估計六艘,若計算中國未來將攻擊艦等改造成中型航母,中國未來準航母最少有十艘。
美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的數據稱,解放軍去年2月至11月的演習和導彈發射等活動,比前年同期增加了21次,總次數達到了65次,史上最高。黃東相信訓練大增,正正是中國軍備數量大增有關,希望海軍熟習艦艇,但時機仍然相當反常:「現在是嚴冬,以往大部份都停止訓練。今年下令開訓之後,已經高速運轉。以前海軍不會此時出海,現在全都出海,予人巨大壓力。」
在中國的軍事威脅下,牽動亞洲國家進行軍備競賽,抵抗中國。不少亞洲國家去年年底公佈了今年軍費,軍費史無前例地高,軍備增添速度亦是冷戰以來最快,特別是鄰近中國的日本及南韓。日本宣佈今年4月起軍費高達5.43萬億日元(4,054億港元),破歷史新高,同時宣佈引進兩艘宙斯盾驅逐艦、繼續改裝艦隻做準航母、額外購入六架F-35隱形戰機,部署在「出雲」級準航母的兩架垂直升降型F-35B。日本內閣官房長官加藤勝信解釋:「我們要加強國防必須的能力,應對越來越棘手的安全環境。」
南韓在2021年度的軍費同樣破紀錄,高達52.8萬億韓元(約3,720億港元),同時亦宣佈未來五年軍費總額將達到300.7萬億韓元(約2萬億港元),並在今年建造本國第一艘航母,搭載美制F-35B戰機,五年內興建六艘6,000噸級驅逐艦,軍事藍圖非常浩大。近年與中國糾紛的印度,同樣在去年底宣佈增購第三艘航母;英國的新航母伊利沙伯號會與美國聯合派駐南海,首個宣告印太政策的法國去年同樣宣佈興建核動力航母,若未來仿效英國派駐印太或南海,加上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四艘航母,這個地區將多達十多艘航母及準航母航行,黃東慨嘆:「將南海變成航母鬥獸場,情況好像一戰時各國爭建戰列艦,最終對和平無好處。」
面對這場中共帶動的軍備競賽,台灣固然無法跟隨興建航母,台灣戰略學會研究員蘇紫雲向本報解釋,防守主力發展彈藥,希望透過更低成本及更多彈藥,來平衡中國航母及戰船的數量。去年台灣在美國購得一系列導彈及軍備,去年底「潛艦國造」的沱江級巡邏艦已經下水。蘇斷言「台灣未來五年防守都不會有問題」,又指北京的強硬派錯誤地自信,到處亮劍,等於自證「中國威脅論」,加上軍備增長速度太快,帶動亞洲及歐洲國家圍堵中國,支持台灣。他笑稱:「北京幫了台灣很大的忙,幫台灣宣傳,爭取更多盟友,正好與北京目標違背。」
中共每日自詡海軍下水如下餃子,背後其實需要強勁的經濟支持。以中國現時參考美國的小鷹級航母(約8萬噸)為例,小鷹級航母一年花50億美元(約387億港元)。蘇紫雲認為美國現時打擊中國方式很聰明,航母是燒錢的玩意,中國經濟是軍事支柱、科技用來提升軍事實力,國內靠做戰船撐起造船業。不過,美國在2018年中美爆貿易戰,其後又在科技及人才上限制中國,他相信貿易戰影響會在今年及明年出現,在經濟及技術雙打擊下,中國未必再能撐起軍備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