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行山活動的普及,始於沙士後,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風氣日盛。行山既能強身健體又是聯誼的休閒活動。香港地方雖然細小,但行山的路線、設施相當完備,而行山模式更是多姿多采,從三五知己超休閒漫步到挑戰體能和膽量的五星級攀崖涉水冒險,任君選擇,各適其適,行山確能滿足不同山友們的愛好。
行山活動普及了,我們真的曉得愛護/保護香港的山野嗎?其實很可惜有些山友只會破壞/消耗山野?
一、劈林/打林——此風不可長。香港山野不高,最高不過近千米,丘陵山谷迤邐,樹林茂盛,穿林溯澗,滿足愛尋幽探秘的山友。筆者也是此道的愛好者,經常隨隊攀爬澗谷,香港的澗谷一般集中在海拔2至400米處,攀爬不過幾小時,不亦樂乎!
這些行山隊有個特徵,就是幾乎人人腰掛把「剪」。這些專搞闖密林、攀澗活動的隊伍,攀澗闖林必須穿林剪林,這些山友手持剪刀,遇林必剪、遇藤必剪,有些更離譜一路走一路剪,好像在發洩情緒似的,可憐的花草樹林被他橫掃後,滿目瘡痍,慘不忍睹,結果開出一條路胚來,但這些樹林開得茂盛、美麗或珍貴的藤枝,再沒法生長了,你說是多麼可惜呢!同時這樣剪毀樹林,有沒有觸犯法例呢?我不懂法律,我知在地質公園裏私執石頭是違法的,那麼在郊野公園毀林同樣應屬違法,這是我用點邏輯推理,不用高深的解釋!
這些山友,你說是「愛護山林」抑是在「破壞山林」呢?他們應不應該繩之以法呢?
其實,這些滿籐青苔,充滿自然的美態,未必需要剪毀,我們可以移身越過,遷就遷就,多用心欣賞自然的美。我深信一位行山愛好者,同時應有寬闊的胸襟,愛惜大自然,也該喜歡大自然的山林環境,剪斷的樹枝也難以再生,尤其是一些珍貴的樹林如籐、蘭花、土沉香生長期非常漫長,毀了便沒有了,你說是不是很可惜呢?更且也會影響山林的生態環境,如削弱樹林的吸水能力,引致泥土失掉,嚴重更會出現泥石流。每次隨隊行山,都遇着這樣的山友,眼見他們剪林,心裏真的很不舒服,苦口婆心勸止嗎?有些會用不友善的面色待你。
二、山頭任由山友踐踏。去過韓日台三地行山的朋友,心底裏非常欣賞他們對山林的保護尤為細心。在一些熱門打卡景點鋪砌行人木板道,除了增強安全外,不讓山友隨意踐踏泥土,這樣泥土不易被侵蝕和風化。
這年來政府/傳媒推廣行山活動,可說不遺餘力,所推介過的都很旺場,如大欖涌水塘的千島湖、西貢的昂平、港島的龍脊……但就是沒有鋪設行人板路,往遊者絡繹於途,人人都踏踐泥土,香港的山多屬花崗岩,石質厚泥土層淺,當表層的泥土被踐踏,泥土被刷失後,遭風雨的侵蝕,便逐漸露出光禿禿的石質層,那時候就算再努力補救,也很難恢復原貌,走過西北區的青山腹地,元朗雞公嶺被單車友刮得成光頭山,便有很深的體會。香港澗溪水源越來越乾枯,除地球暖化因素外,山頭光禿無樹林多少也有關係。
論岩石,香港的岩石地貌絕對不失禮。萬宜水庫的玄武岩,可媲美北愛爾蘭的長堤(Giant’s Causeway),東平洲的彩色千層岩,沙頭角東北的火紅海岸和黃竹角咀的鬼手,這些都屬世界罕見的,只可惜,我們不懂保護它們,像「鬼手」隨意任人攀爬,脆弱的岩質隨時倒毀,遲早消失在地球;東平洲的蜂窩岩(頁岩),它經千萬年的風雨侵蝕,才形成今天所見的獨特地貌,我們可任意在岩石上踐踏。我最近重遊東平洲,目睹有些罕見的岩石因被踐踏而消失了,這是多麼的可惜。其實政府可鋪設一些木板道,讓遊人舒暢地漫步和欣賞。假日派義工協助秩序讓港人慢慢適應。
三、垃圾桶的擺設。政府經常掛着「清潔山野,把垃圾帶走」的口號。但為何會在鳳凰山頂或偏遠地方擺個垃圾桶㗎?真的令人百思不解!這只會助長山友隨意在山頭野嶺擺放垃圾,搞到周圍環境受污染。我相信香港山友質素幾高,教育他們把垃圾帶走,應該很易奏效。在此特別值得讚揚,有些行山隊呼籲行友沿路執垃圾,執得幾多便幾多,對郊野的清潔多少都會有點幫助。
我在此呼籲領隊們以身作則,在集隊時,除了呼籲行友提高郊野安全知識外,也須提提行友們愛護自然環境,請不要亂剪花草樹林,隨意劈林闢路。珍惜香港的山林——山水有情,樹木有命。
簡培發
資深行山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