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受疫情及貿戰重創,去年中國經濟創1976年以來最低增幅,全年增長2.3%,但較預期為高,主要是去年第四季受惠於外貿追單效應,當季GDP按年升6.5%,高於市場預期的6.2%。
官方標榜全年生產總值達10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首次突破100萬億元關,經濟體量較78年改革開放增長40倍。在七大工業國集團(G7)當中,中國是去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經濟體。經濟學家展望今年上半年內地經濟增長仍較好,原因是去年同期基數較低,但踏入第三季表現才能見真章。
去年影響民生的部份食品價格升幅加快,但扣除通脹因素的居民實際收入卻遠追不上。去年居民消費價格(CPI)升2.5%,雖然低過全年目標3.5%,但整體糧食價格升1.2%,其中豬肉價格暴升49.7%。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前年名義增長4.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僅增長2.1%。按常住地區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比前年名義增長3.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僅增長1.2%。
近月疫情反覆,去年12月經濟數據亦轉差,當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按年增長4.6%,低過預期的5.5%,同時較11月的5%為低;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5.2%,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5.1%。全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按年升2.9%,亦低過預期的3.2%。民間投資同比增1%,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7%。
由於全球去年下半年疫情未有改善,疫情受控的中國獲得不少追加的外貿定單,帶動內地第四季經濟增長,12月份工業增加值按年增7.3%,高過預期的6.9%,按月升1.1%;累計全年升2.8%。
上海證券宏觀分析師胡月曉對路透社指,中外疫情形勢差異下,中國出口的高增長,彌補了國內消費疲軟的態勢,預計此種狀態仍將延續2021年第二、三季度。允泰資本創始合夥人付立春則指,就業數據雖勝預期,但需警惕結構性隱性失業長期複雜化。
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指,內地第四季GDP比預期高,反映復蘇力度明顯,其中一個主因是年尾外貿追單。他預期今年內地首兩季增長較好,因去年同期相對差,「到第三季就見真章,因基數大返。」
關焯照表示,內需持續疲弱,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增長4.6%,低過11月的5%,「下半年經濟增長未必咁靚,低過6%都唔出奇,內循環有一定難度,除非谷到內需。」現時尚有外圍供應鏈需求帶動,能旺多兩季;一旦經濟得以改善,零售表現仍落後,將成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