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現在的social media移民潮,不禁想起了那些年,那個還沒有fb/ig/WhatsApp的年代。那些年的回憶,似乎是頗美好的。
在WhatsApp出現之前,玩的是MSN。如果毒自在家覺得寂寞,最好就是開個MSN friend list出來。看着朋友們那包含火星文、emoji同顏文字的status不停update,icon不斷轉色,竟然有種大家在班房裏各有各hea的悠閒感。
接收資訊的話,玩的是Xanga或者blog。Xanga比較私人,大多數是用來練習火星文vocab,或者睇其他人流水賬數自己今天做了甚麼。Blog就感覺是比較成熟和公開的世界。還記得那時候睇一個叫新春秋的合寫blog,見識了知識和智慧原來不只在課本,也可以來自不同背景和不同專長的人的鍵盤裏。
人的記憶是挑食的,我們傾向反芻那些有趣的回憶,把比較不好的吐掉。在懷緬前social media的樂趣之時,佬編忘記了,那些曾經愛用的工具,是如何被我們放棄的?
或許我們都忘記,我們現在在用的所有通訊或資訊app和平台,都是因為比前一代更方便,盛載更多資訊,才能夠活到現在。如果新事物沒有更好用的話,是很難disrupt人類的惰性的。要有足夠多人一起轉會,這個轉會才能成立。而要夠人,便利是最大公因數。如果你未能判斷一個新平台會否有將來,有一個快捷的測試方法:你和朋友平日在哪一個平台上流連得最長時間,那個就較大機會是留得下來的平台。
佬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