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班底手腕強硬 印太戰略圍堵中國

拜登班底手腕強硬 
印太戰略圍堵中國

【新人新政】

美國新任總統拜登明日就職,在西方日漸警惕中共下,拜登無疑要採取比民主黨籍前總統奧巴馬更強硬的對華政策。從他最新挑選資深亞洲事務外交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為「印太協調人」來看,新政府視中國為競爭對象、再拉攏盟友圍堵的方針已逐漸成形。

63歲的坎貝爾是拜登首位委任的亞洲外交事務高官,其「印太協調人」一職據報將涵蓋亞洲和與中國有關的事務,權力比國安委員會內的高級主管都要高,似乎旨在以印太戰略圍堵中國。其角色料與特朗普政府的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相似,在所有亞洲政策中扮演關鍵角色。

坎貝爾在奧巴馬時期擔任國務院的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助卿,熟諳亞洲事務,被認為擁有豐富外交經驗和出色的官僚技巧,與國會議員關係亦良好,任內曾協助奧巴馬政府制訂「重返亞洲」策略,主張以更強硬態度應對中國,同時在區內增加的軍事資源和促進外交關係。即使奧巴馬政府後來改以措辭較溫和的「亞洲再平衡」命名該計劃,他出書時仍堅持使用「重返亞洲」一詞。

■國際社會都關注拜登對華政策是否強硬;圖為2011年拜登任副總統時訪華晤習近平。資料圖片

坎貝爾擔任關鍵角色

他又曾撰論文表示認同特朗普指「美國過去40年對華政策失敗」的說法,探討美國可如何重塑亞洲的國際秩序和推動盟友箝制北京,並主張美國視中國為競爭,不可奉行基於與華修好的政策或相信中國會變得自由開放,立場明顯比民主黨以往的對華態度更對立。不少主張對華採取競爭態度的專家都對坎貝爾進入國安委員會感到鼓舞,《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羅金(Josh Rogin)也認為此舉展示出拜登正認真看待中國的挑戰,為焦慮的亞洲盟友帶來信心。

除了坎貝爾,可能成為他上司的國安顧問人選沙利文亦有相似立場。他們前年曾發表名為《沒有災難的競爭》的文章,講述中國已成為比前蘇聯更可怕的「競爭對手」,因此冷戰式遏制已不合時宜,同時主張只有競爭才可令中國蛻變。沙利文近期也主張拉攏盟友制衡中國,如試圖阻止歐盟與中國簽訂《中歐投資協定》,又敦促澳洲和其他民主國家共同就香港和新疆問題向北京施壓,與特朗普單打獨鬥的模式差異甚大。

■2012年,時任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右),在美駐華大使館跟異見人士陳光誠(左)見面。

台裔貿易代表著名對華鷹派

另外,國務卿人選布林肯雖然被認為屬中間派,但也視中國為挑戰和競爭者,注意到中國擴張的野心,重視彰顯美國價值觀和與盟友合作,因此相信也會一方面強硬應對中國,另一方面回歸多邊主義執行對華策略。台裔美國貿易代表提名人戴琦更是著名的對華鷹派,有官員指她的風格與特朗普時期在貿易談判上讓中國吃盡苦頭的萊特希澤相似,只是她和拜登團隊都較傾向以多邊合作解決爭議。

美國《華盛頓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