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內地高唱強國夢,是全球最快復蘇國家,但內地GDP的三頭馬車中,除了外貿以外,投資與消費各有問題,令內地經濟復蘇之路蒙上陰影。
中大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指,全球的製造業因疫情未恢復需要依賴中國,令中國的外貿增長有超預期表現,整體外貿更勝疫情爆發前,預期今年外貿仍是中國經濟主要增長動力。
內需方面,儘管去年消費支出佔GDP的比重達54.3%,卻仍較發達經濟體中消費佔GDP約80%比例為低,這與內地社會安全網的制度欠完善有關。官方雖聲稱扶貧成功,但有在鄉村做扶貧的內地官員指,短期內要脫貧是不切實際,指要是能發展,當地早就不會是貧困村,皆因事事以政治任務先行,唯有選擇作假。
去年疫情肆虐,政府投資幾乎撐起整體內地經濟增長,當中以舉債投資基建佔主導比例,但IMF一份新報告指出,中國單位投入的產出率僅及美國、日本或德國等全球表現最出色經濟體的30%,意味中美投放相同資金,中國的產出僅及美國的30%。
另外,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指,房地產是現階段中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房企融資收緊導致的各種風險問題,是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