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大醫學院跟進30名本港武肺患者感染後六個月的康復進展,發現當中八成人持續出現記性差、失眠、呼吸困難和脫髮等後遺症,研究相信部份患者因腸道「壞菌」較多,缺乏可調節免疫力的益菌,腸道微生態失衡情況仍然持續,導致出現後遺症。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跟進去年2至4月期間住院的30名武肺康復者,當中三成人有長期病患,團體發現當中八成人持續出現疲倦、記性差、失眠、呼吸困難和脫髮等症狀,三分之一受訪者更有三種以上後遺症。
團隊去年2至5月分別向100名武肺患者及78名健康人士作對照,收集糞便及血液樣本,了解病情與患者腸道健康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與健康人士相比,武肺患者腸道的「壞菌」較多,並缺乏已知能夠調節免疫力的「好菌」,例如普拉梭菌、真桿菌等,其中普拉梭菌與武肺病情嚴重程度有關。團隊跟進27名患者康復出院後30天的樣本發現,腸道益菌水平仍偏低。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指,若患者腸道微生態失衡,發炎指數增加,或引發「細胞因子風暴」。她指患者病毒清除後30天,「好菌」水平仍然偏低,相信腸道微生態持續失衡可導致「長新冠」狀態,即患者體內病毒已清除,但腸道微生態失衡仍持續,可能會導致長期病徵,包括疲倦、記性差、失眠、呼吸困難和脫髮等,症狀可持續逾12星期。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稱,早前研究指四成港人腸道微生態失衡狀況與武肺患者類似,形容情況令人擔憂。他呼籲市民減少攝取添加劑、代糖及抗生素,要定時做帶氧運動,但不鼓勵市民盲目服用補充劑及相關健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