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台灣家●台灣做生意小撇步

有個台灣家●台灣做生意小撇步

「你們真的很厲害,我們看到很多香港人在台灣開餐廳都只能捱過一兩年,你們是怎樣可以在台灣開四家餐廳呢?」我們最近於竹北開了第四家餐廳,經常有香港客人前來用餐,很多人都想知道為甚麼我們會在台灣開幾間餐廳?

還記得我們在桃園龍潭半山的小小鐵皮屋開第一間餐廳的時候,很多朋友都很客氣地說,希望我們可以大展鴻圖,在台灣多開幾家分店,開加盟店擴展業務云云。當時候我們都是客氣地回應,但其實心底裏都在想,這怎麼可能?

沒有經驗 天馬行空整色整水

綜觀香港人來台灣開餐廳,大部份人都跟我們一樣:半途出家,沒有創業經驗,更加談不上有餐飲業背景知識,所以我們看到很多香港人在台灣開餐廳,都是從一些茶餐廳基本菜做起,提供叉燒飯、出前一丁、奶茶咖啡等等,算是最簡單易做的。

我們的餐廳當初沒有選擇走台灣最普遍的香港懷舊風,而是選擇了走光潔明亮的北歐風格,也在誤打誤撞下,選擇了一區完全沒有港式餐點的小鄉下開餐廳,店面租金便宜得匪夷所思(月租一千多港元),也沒有太多競爭對手。

當時的心態就是想着先起步開餐廳,兩夫妻在沒有聘請其他員工的情況下,最初就在餐廳努力試煮,也努力鑽研西餐擺盤的美學,一碗一碟都細心挑選,希望可以擺脫港式茶餐廳只賣食物味道,不賣用餐環境、食物質感的舊有形象。或許就是一開始我們沒有甚麼餐飲業背景的負擔和限制,讓我們可以天馬行空地做自己喜歡的菜式和擺盤,有人覺得我們是「整色整水」、「不切實際」,我們卻樂於窩在我們的小小鐵皮屋內自得其樂。

我們自知不是大廚出身,如果單純比拼餐點的食物味道,很難突圍而出,還好我們憑着對美感的觸覺和堅持,讓我們慢慢地確立了餐廳獨有的風格和質感。我們也堅持不賣便宜,因為沒有興趣去做單純去拼價格的餐點,我們相信如果食物有質素,總會有客人願意買單,單純是想吃CP值、想吃「抵食夾大份」茶餐廳餐點的,也不會找我們。

曾經有客人批評說,在台灣哪裏哪裏吃的茶餐廳比我們便宜多了、燒臘店的叉燒幾十元台幣就有一大碟,有肉有菜的堆在一起,也比我們的「抵食」。

認清客群 不需做到人見人愛

最初我們功力未夠的時候,都會很介意這些評論,但當慢慢經營下去,我們知道一家餐廳的經營不需要人見人愛,迎合全世界人的口味和需要,我們只需要認清自己的目標客群,明白有些客人就算來了一次他是永遠不會再來,畢竟我們人力和資源有限,所以一開始就沒有選擇最大眾化的路線,這算是鋌而走險嗎?

之後在台灣開餐廳經營生意,我們也是摸着石頭過河,慢慢發展出有着我們自己特色的餐點。我和老公隊友也各自專注自己的專長部份,我繼續鑽研餐廳設計、餐點研發擺盤等美感方面;老公則在財務、人事管理上繼續建立SOP制度,當然還要幸運地遇上一些台灣年輕人加入我們的營運團隊,讓我們可以擺脫兩夫妻單打獨鬥經營生意的模式。

二〇二一年,我們希望改變經營模式,讓我們的年輕團隊擔當更重要的崗位,容讓我們稍稍退下火線,專注在台灣發展餐廳經營顧問、實體店規劃設計的角色,讓我們換個跑道,在台灣繼續做我們喜歡的事情!

Cass(King Kong 媽媽)

80後土生土長香港人,三個小男生的媽媽, 2017年舉家移民台灣, 重新出發,在台灣經營着四家餐廳。 著有《King Kong全職爸媽大作戰》和《移民台灣大作戰》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