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的最新數據顯示,雖是武漢病毒肆虐,中國在2020年的經濟增長傲視同儕達2.3%,高於預期的2.1%;而香港則萎縮了6.2%。以銀碼計,有此驕人增長,中國的GDP且首次突破人民幣百萬億元大關。分析師普遍認為此乃拜強勁本土及出口需求所致。倘能繼續有效控制疫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且預期在2021年中國的GDP增長將高達7.9%。經濟規模直逼美國──有些說法甚至指已爬了美國頭──大牛龜而能長期高速增長,是否證明定於一尊、高度中央集權的所謂「中國模式」確確實實超英趕美,能人所不能?
未必。IMF新近發表的另一份報告指出,中國生產效益(productivity)急速下滑,經濟疲態畢露矣。即使經濟增長果是從去年的低位反彈至7.9%,亦跟改革之初長年雙位數字增長不可同日而語。增長放緩,生產效益急挫有以致之。IMF指出,從2007年到2011年,中國經濟的平均生產效益為3.5%;可是自習近平在2012年掌權,往後的五年卻急速下滑至0.6%。此水平的生產效益只及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的三成。生產效益頓然衰落,IMF將之歸咎於大而無當的央企、國企膨脹坐大,形成越來越沉重的包袱。央企、國企如何大而無當?
報告指出,央企、國企的經濟貢獻跟其資產規模不成比例:他們佔了全國39%的總資產,卻只生產27%的工業總銷售額。相對於以服務業為主、僱用員工較多的私企、民企,央企、國企大多為資本密集的大型重工業,提供的就業機會較為有限,其員工只佔13%的城市職位。佔用的資產多、產量與就業機會卻相對地少,佔着茅坑不拉屎,生產效益低落明顯不過。
非但佔用的資產多,央企、國企的經營虧損亦較私企、民企遠為嚴重。平均而言,中國企業的虧損佔其銷售額的0.89%,央企、國企的虧損卻高出此水平近七成,達銷售額的1.47%。虧損嚴重,難怪央企、國企的資產回報率僅及私企的三分一,是3.5%而已。生產效益低落而經營虧損嚴重,一個必然的結果是債台高築:央企、國企的總負債約相當於GDP的120%,水平之高,數以倍於別的國家。
央企、國企負債纍纍、效益低落而膨脹坐大,GDP增長何以猶能傲視同儕?就以大肆擴張產能以致觸發中美貿易戰的鋼鐵業而言,即使在國際市場賤價傾銷,整體產量猶不到產能的六成;產能大幅過剩,虧損嚴重自不待言。可是只要不怕燒銀紙,無論是擴張產能或虧本傾銷都促進生產、提高GDP,替執權者製造政績威望,鞏固權位。疫情顯然無礙燒銀紙。在2020年,「規模上以上工業生產」增長了2.8%,幅度比GDP猶要高。足見大牛龜央企、國企無懼虧損膨脹無已。
央企、國企所恃者是有求必應的政策銀行。馬雲的螞蟻金服將細額資金集腋成裘,試圖突破政策銀行對資金的管控,為不受中央垂青的民企、個體戶提供融資以促進資金效益,替經濟添加活力。不幸在聽黨話、跟黨走,一切按黨的指示辦事的大前提下,此番嘗試創新卻蒙上擾亂金融罪名,遭逢一再「約談」之劫,下落未明。今後誰還敢「亂說亂動」?
在國進民退的洪潮下,IMF指中國的生產效益已然急速滑坡,為了定於一尊,卻又必須扼殺任何創意於萌芽;人口可偏偏挑這個時候來老化。經濟後勁如何毋須多說。毋庸置疑的的是,突破了百萬億元的GDP將繼續攀升。療飢於附子、止渴於飲鴆,後果不辯自明。
古立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