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為惡」是科技巨頭的最大諷刺(顧書維)

「切莫為惡」是科技巨頭的最大諷刺(顧書維)

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社交媒體賬戶遭到封殺,不只是他多年經營、累積不少粉絲的Twitter、Facebook,甚至是他剛剛才啟用的Parler,也接連遭到了Apple、Google及Amazon公司強制下架,理由是Parler打擊「煽動言論」不力。許多網民這才猛然醒覺:這些科技巨頭究竟是基於甚麼權力,才可以禁制人的發言權,直接在網絡上「殺死」一個人?

其實早在三年前,《金融時報》就報道過,知名網絡設施公司Cloudflare的行政總裁普林斯曾言:「我早上醒來心情很不好,就決定不應該准許某人待在網際網絡上。沒有任何人應該擁有那樣的權力。」事件始末就是Cloudflare在面對龐大公眾輿論壓力,行政總裁即時運用他的「生殺大權」,直接停止右翼網站「每日暴風雨」在Cloudflare的存取及使用權,結果,網站直接因此被關閉。

如今,特朗普的個人賬戶遭多個社交媒體封殺,也是如出一轍,公眾輿論、科技巨頭兩面夾擊,不予人任何申辯機會,甚至由他們直接作出「永久停權」決定,權力之大,使人咋舌。

有趣的是,作為科技巨頭之一的Google在成立之初,第一條的公司守則,就是「切莫為惡」(Don’t be evil),並堅信自己能成為為世界做好事的公司。

《金融時報》副主編拉娜.福洛荷直接挪用此「天條」,寫出《切莫為惡》一書,大力諷刺科技巨頭們如何講一套、做一套:在組織有足夠能力影響公共領域及政治時,他們不僅會把守則拋諸腦後,更會把一些他們認為「不合宜」的規則視為傳統的框框,肆意打破,甚至合理化其一切監控人民決定、言論審查等等。

曾經Google就因為希望進軍中國市場,甘願設計一個「具中國特色」的搜尋引擎,足見利益當前,「切莫為惡」盡是虛言。誠如拉娜在書中所言,「美國總統的任期是四年,但科技巨頭的『任期』,卻是數以十年計,影響甚至比總統更大」,如今,各大社交媒體群起封殺之舉,印證權力嚴重向他們一方傾斜。

網絡足以顛覆權力階級

英國歷史學者尼爾.弗格森認為,「網絡」是足以顛覆權力階級的力量,自古騰堡在1455年研發活版印刷術開始,書籍作為15世紀的重要「網絡」,間接促成了宗教革命,顛覆了君權神授的皇權社會制度;而現代的網絡,自然就是由互聯網及各大社交媒體編織而成,這次掌握權力的,明顯就是一眾科技巨頭。

誠然,羅馬非一日建成,科技巨頭亦然,成也顛覆,敗也顛覆,沒有一個王朝可以千秋萬代,正如近日在Twitter上,特朗普的支持者提出刪除賬戶運動、而Facebook用家也紛紛因為朱克伯格的封殺決定,捨之而去,「移民」去其他社交媒體,可見群眾對科技巨頭的霸凌,已是按捺不住,進而抵制,且讓我們拭目以待下一個顛覆者何時出現。

顧書維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