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社會紛紛關注本土藝文場所是否充足,去年深水埗大南街的興起,讓不少港人開始注意街頭藝術,但graffiti(街頭塗鴉)卻往往落於灰色地帶,雖然風格強烈,圖案非常搶眼,但亦有人痛斥是毀壞公物。
塗鴉文化源於美國東岸貧窮地區,六十年代hip hop文化逐漸興起,為增添氣氛,許多人會在舞蹈場地背景上,用噴漆寫上不同粗俗語言,再發展成各種圖案,以代表強烈直接的swag文化。swag是swagger的簡寫,是喜愛hip hop的年輕人使用的字眼,代表他們強烈的自信。swag亦經常出現在流行音樂之中,代表酷帥。
30歲的阿爆是一名街舞愛好者,6年前在朋友帶領下逐漸認識graffiti,「真正認知graffiti前,我是不會留意到這城市有graffiti的,接觸過後猶如開了天眼,你才發現原來隨處都是街頭塗鴉。」阿爆的街頭塗鴉堅守獨有原則,以廣東話入文,希望能以繪畫方式保留廣東話文化。
他起初喜愛噴各種英文塗鴉,慢慢卻發現塗鴉甚少出現中文字,便嘗試加入廣東話歇後語、俚語和四字詞等於作品之中,「最近我寫了『老虎扯旗』、『乒鈴嘭唥』。有很多地道廣東話其實可以寫出來,可是已越來越少人見過,我認為我正進行廣東話的保育工作。」
「傳統graffiti分三類,第一類是『tag』,只簽一個名字;第二類是『throw up』,如泡泡般的字體,以線條營造巨大的圖案;第三類便是『piece』,即一幅具有色彩和圖案的完整作品。」 英文書寫塗鴉只有26個英文字母,遠不及中文字的結構錯綜複雜,阿爆每次下筆前都要細思慢想,「以『爆』字為例,分左右部件,畫一幅巨大的piece時,我以自己的腳步量度字體大小,左邊的『火』字要走四步,右邊的『暴』字筆畫較多,左右比例為1:3。下筆前要先想哪一筆畫為先,需要清楚自己希望標記哪一條線。」
繪畫graffiti時,阿爆主要會使用黑、白、灰三種顏色的噴漆,閒時會用上其他顏色,使圖像變得更鮮明。除了漆罐,他亦會使用麥克筆畫出框線。至於地點則視乎人流而定,他大多會選在人流較少的郊外繪畫,以免受他人打擾。每一幅graffiti的繪畫時間,視乎作品大小而定,例如一個tag可能只需10秒時間,而畫一幅完整的piece,就需花上4小時繪製。
大多人認為塗鴉是藝術家自覺懷才不遇,帶仇恨情緒去繪畫,街頭寫作更被標籤成越矩作品,阿爆則認為,是現有的規矩對街頭塗鴉者過於限制,「graffiti是一件犯法而不犯罪的事,現有的規矩我不喜歡,所以我尋求另一種規矩,我認為更適合自己,所以我不用你們管制。graffiti圈內規矩便是tag不能蓋過throw up,throw up不能蓋過piece,是對街頭塗鴉者付出的時間和背負的風險予以尊重。」為避免他人胡亂破壞,阿爆等人在完成piece後,會把空罐以及剩餘的油漆罐拾走,防止他人拾起漆罐亂塗。
阿爆在塗鴉時曾遇上各種意外,例如曾於郊外繪畫時,突然遇上狂風大雨,剛完成的作品毀於一旦;在街頭塗鴉時曾被警察以刑事毀壞之名拘捕,最後雖未被控告,可是他需將塗鴉洗走,回復原貌。每當遇上困難時,幸得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攜手協助,在郊外作畫時互相掩護,大家都努力遵守規則,望洗去他人對塗鴉的負面印象。
曾在私人公司任職設計師的四年,每每聽從上司指示工作,讓他困惑得恍如失去個人目標,「我幫這間公司做設計,幫那間公司做設計,為何我不幫自己做設計呢?」於是與友人合作籌備成衣生意品牌「PANIC 39 Clothing」,衣服風格以hip hop為主,品牌主要的商標亦是由他和拍檔共同繪製而成。
「有人說香港人不知所謂,日常說話總夾雜一兩句英文。」但香港其實是一個由不同文化集結而成的都會,中英混雜的語言特色,便是兩地文化衝擊而成。土生土長的阿爆以港人身份自豪,在外地都會透過街頭塗鴉,宣揚本土語言文化:「『八五二』這三個數字組合成獨一無二的香港。無論我在哪,世界那一個角落,我仍會寫下這三個數字。」
採訪:謝芝琳
攝影:尹彥翹、魏沛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