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抗疫政治化的從來都是政府(林忌)

把抗疫政治化的從來都是政府(林忌)

幾天前親政府傳媒才樂觀地報道,認為第四波高峯疫情已過,港共如議員紛紛使用中國大陸的字眼「清零」,幻想農曆年前可令疫情回落至零,再為這個絕不可能的目標,提供大量荒謬之極的建議,又是早已證明不可行的幾招—全民強制檢疫、安心出行、健康碼,再幻想傳說中的中國疫苗到港,結果當然全部落空,又來一次油麻地大爆發。

大躍進式空談「清零」

近日看新聞最不可思議的,就是由於民主陣營總辭的關係,看一眾保皇黨既不熟議事規則,連程序都搞錯,令官員不用上議會;更只提供大量荒謬之極的建議,反令大家認為政府再錯,都不及那些建制議員的錯誤;政府不斷檢測,卻不斷走漏病人,然後社區爆發不絕。一如有的士司機在強檢後仍然走漏,或李偲嫣般柒病卻測得陰性,因此問題在於如何採用更可靠的檢測方法,關乎程序與測試的問題。

然而疫情仍未解決,只要稍為見到數字回落,這些人就只會空談大躍進式「清零」,以至為哪些業界代表爭取,幻想如何復市。難道油麻地的唐樓、劏房等爆發,是預料以外的事情嗎?難道地盤工人集體感染,又是政府無法預計的事情嗎?這些一爆再爆的高危問題,關鍵在執行細節,如何去堵塞防疫漏洞,這是既費時亦花精神的問題;例如劏房建築問題,是必須落區逐一跟進的細節,而非紙上談兵可解決。然而如今的公務員在擔心甚麼?不是擔心宣誓效忠失業,就是擔心BNO或外國護照,會取消其工作資格。以往是市民提出政治訴求,政府每次都以「拼經濟」或「防疫優先」,作為拒談政治的藉口;如今政府卻由上至下,一天到晚都在搞政治,不是批鬥老師,就是針對區議員,以至口口聲聲為了所謂「國家安全」。究竟是武肺危險一些,還是未成年小朋友叫口號,或寫幾個字危險一些?政府的心思花在何處,市民全部都有目共睹。如果政府把用來追殺民主陣營的人力物力,花在抗疫上,又怎會不斷出現防疫漏洞呢?

記得特首林鄭月娥在12月時仍非常樂觀,指「最快1月」時,中國科興就可以提供100萬劑的滅活疫苗到港;當時親政府傳媒,更不斷唱好中國疫苗,例如高談德國的BioNTech疫苗要保持零下7、80度的低溫,不便護老院打疫苗,聲稱這是中國疫苗的「優勢」;而當時市民擔心中國疫苗的安全性,還被特首教訓「多揣測、多陰謀論」,要「去政治化」,要講「科學與證據」云云。

結果一個月後,說好的中國疫苗沒有影蹤,政府既無交代科興疫苗去向,卻180度大轉向,改口放風說老人院長者不打中國疫苗,卻要改打德國疫苗了!不是說低溫保存不便嗎?不是說中國疫苗有方便老人院的優勢嗎?說好的「科學」與「證據」呢?為何改口完全不需要解釋?真相是甚麼?在中國優先上市,與科興屬同類型的滅活疫苗,中國官方的指引是只適合59歲或以下使用!那麼科興的疫苗又是否如此?政府訂購時,有沒有搞清楚對方測試的成效呢?為何政府早前所交代的,與如今實現的完全是兩回事?

連一個月前開記招通知市民的疫苗資訊,都可以完全走數;而科興疫苗的第三期臨床測試,至今仍未能通報全面的測試數據,那麼當時市民對中國疫苗的擔心,又是否「陰謀論」?又是否「政治化」?難道政府連有把握的數據都沒有,任疫苗公司「隨口噏」?然後就以此作為制訂政策的依據?以目前的資料顯示,老人不能打中國疫苗,年輕人不願打中國疫苗,那麼還訂購科興作甚麼?倒落鹹水海嗎?從這些荒謬的政策,即可見由始至終,把疫情「政治化」的,都是政府自己!

林忌

時事評論員